当时的雍齿本来就看不清刘邦,现在又一个新的机会摆在他的眼前,魏国招降他,他立刻就背叛了刘邦,为魏国防守丰邑。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刘邦出身就低,在加上他虽然是个“沛公”,但也只是一个县令而已,更何况这个县令还是他自己自封的,而魏国的“侯”却是已经攻陷数十座城池的魏国封的,可含金量可就大大不同了。
刘邦听说雍齿反了,急忙带着将士们前往攻打丰邑,但丰邑同样也是直接归顺了魏国,道理也是一样,这个位置原本就是魏国的地盘。
丰邑百姓对着刘邦刀兵相向,这其实是一次危机,一次刘邦“身份认同”的危机。
他带着将士们重新攻打丰邑,但是这一次怎么都无法打下来。
后来,刘邦集团理论上控制的城池也就只剩下四县,即“沛县、胡陵、亢父、戚县”,都在泗水沿线。
史料中有这么一句话“沛公还之沛”,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刘邦回到沛县之后,另外的三座县也丢失了。】
刘邦微抿双唇,当时的他打了好几场胜仗,可惜当外界的反秦组织前来插手时,他甚至毫无抵抗之力。
那几场胜利取得的城池,就像一场梦一样,他挥起“天下苦秦久矣”的旗帜之后,只是短暂地辉煌过一阵,很快便迅速沉寂了下来,就好像他只是画了一个圈一样,起于沛县,只余沛县。
【祸不单行,在刘邦怎么都打不下丰邑的时候,他还生病了,无奈之下,只能先行回到沛县。
刘邦非常怨恨雍齿和丰邑的子弟,因为他们都背叛了他。
打又打不过,刘邦好不容易打下来的丰邑,也不能这么拱手让人吧,这时候他突然听说陈胜兵败被杀之后,东阳宁君、秦嘉等人立楚国贵族后裔景驹为楚王,他们正好在留县。
刘邦也不顾大病一场,赶紧跑过去“傍大腿”,依附他们,想借他们的兵攻打丰邑。
而也正是此时,在刘邦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遇到了人生当中的知己,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张良辅佐刘邦从布衣逆袭至天下至尊,开创了威名赫赫的大汉王朝,二人简直就是“君圣臣贤”的典范。】
“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听得老脸一红,没想到他竟然能获得如此盛誉。
曾经他父亲、祖父在韩国做过五代国相,然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首先就灭掉了韩国,他不满秦朝的统治,想尽办法刺杀秦王,但都没有成功。
他流亡了近十年,隐姓埋名,早就丢掉了韩国贵族的荣耀,没想到如今的自己竟然能够得到“汉初三杰”之一的赞誉。
张良神色虔诚、恭敬,他拱手对着刘邦道:“是陛下您给了臣再次扬名天下的机会。”
刘邦亦是笑道:“你本身就有才华,到哪里都能扬名,倒是朕,能得到你,是朕的一大幸事。”
此时此刻,君臣之间和乐融融,然而其他臣子们便酸了,“汉初三杰”,张良占去一个名额,还有谁呢?
萧何神色怡然,这汉初三杰,必定有他一席!
韩信兴致勃勃,这汉初三杰,必定有他一席!
曹参:……也不知有没有我一席。
想当初他们在沛县起兵,正是他和萧何二人竭力推举陛下为“沛公”。
【刘邦在投奔景驹的路上,遇见了同样前去投奔景驹的张良,二人同样落魄又不得志,双方一交谈,纷纷感觉相见恨晚。
张良对《太公兵法》了如指掌,理解透彻,他以前给其他的将帅出谋献策时,别人都对他置之不理。
然而与刘邦见面时,他又再一次拿出太公兵法里的策略,刘邦一听迅速领会到了其中的精妙,大为赞赏。
张良深感遇到了知己,他认为“刘邦一定是上天赐予的大智慧”,于是也不去投奔景驹了,从此一心跟着刘邦。
刘邦知人善用,他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的正是张良。】
张良一愣,这话正是方才的庆宫宴上陛下所说的。
刘邦闻言,哈哈大笑,“朕说的便是心里话。”
【刘邦去见景驹之时,可谓是全员同去,刘交,萧何、曹参、张良等一同前往,然而他们的全员求见并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楚王景驹根本没有借兵给刘邦,并且名位上也毫无所得,反而还要跟随楚王景驹东征西讨。
这时,秦国大将章邯在攻打、追击着陈胜等人的军队时,还派出了一支偏师,由司马夷带领,前来扫荡楚地,这个楚地,正是楚王景驹所管辖的位置。
司马夷在相继屠城之后来到了砀县。
刘邦跟随着东阳宁君,与司马夷部队在萧县的西面展开交战,战况不是很理想,刘邦急忙撤出了战场,派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在砀县东边给他吸引火断后。
刘邦的部将们打退了司马夷的追兵,刘邦才回到了留县。
次月,刘邦又跟随着东阳宁君再次发动了砀县的第二次攻势,而这一次,东阳宁君死去,刘邦攻下了砀县,收得兵六千,加上以往的士兵们,一共才九千人。
所以说,前期刘邦真的打得太难了,前前后后折腾了那么久,回过头来兵力还不足一万大军。
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其他诸王,那叫一个猛如虎,在当时,刘邦真的很不起眼了……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街溜子最终取得了皇帝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