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4章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给人好看。
    要知道他看那曹禺行蹦跶多时,也早就不爽了。只是因着他背后是崔行,在言官和文人心目中也越发有威望,不想出那个头、讨那个没趣。
    毕竟这个事情一个弄不好,可就得罪了崔行、言官团体,还有身后许许多多的文人。
    聪明人,谁也不愿意随随便便去捅这个马蜂窝。
    谁知道杜晚枫不但捅了,还捅得这么狠。
    他写给承安帝的那些话,不只是干脆利落给曹禺行这种行为定了性,还让各方都哑口无言。
    首先崔行那边,不管愿不愿意,那都得接受这件事,还得跟着踩曹禺行一脚。否则因着曹禺行是崔行举荐的,自己也得被问责。
    言官团体呢?圣人都明确说了这种行为只是在消磨他的耐心和信任,他们恨曹禺行这种行为都来不及,还会给他抱不平?
    杜晚枫递折子这件事,即便爆出来也不会有人说他对“自己人”插刀,只会说他铲除了言官阵营里的害群之马,为了所有言官的利益不惜当个出头鸟。
    妙哉妙哉!
    这个小杜公子,当初他还真没看错。
    对于魏阶来说,在崔行和张慎来还有圣人,将朝中各方势力都瓜分完后,选择卖个人情给杜晚枫,本身就是一个投资行为。
    如果对方能用,那自然有所回报。对方不得用,他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但今日看了杜晚枫的表现,让魏阶觉得这个投资很值。
    谁都知道杜晚枫最大的敌人是崔行,而在内阁中,崔行势力很庞大,不只始终压着他一头,就连张慎来都快要压不住他了。
    崔行太过得势,对他当然也没好处。
    不只是他很难上位,因为上次举荐范商的事情,再加上圣人对他的信任,早已让崔行将他当成了有力政敌。
    要不是他处事圆融,对崔行又多方避让,只怕今时日子也十分不好过。
    杜晚枫选择在这个时机走到人前,将自己化为靶子吸引走了崔行大部分火力,魏阶也是求之不得。
    甚至打从心里要感谢这位小兄弟。
    至于这一点,以杜晚枫的算计那自然也是想到了的。
    魏阶之前卖给杜家一个人情,如今杜晚枫也算是回了一个。
    当然,这只是顺便为之,人情还得也不够有份量。但建立在双方都对彼此有需要的基础上的合作,将更为牢靠。
    杜晚枫和魏阶,哪怕没有达成口头上的联盟,但却形成了一种政治默契。
    别小瞧了这种默契,在朝堂上公然站在一个阵营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这种无形默契才是更具有威力、更让人防不胜防的。
    就像之前的曹禺行和崔行,也是一种默契。
    如果曹禺行明确表示出了自己就是崔行的人,那他出事,崔行也不可能撇得这么干净。
    这就是政治默契的又一大好处了。
    聪明人不轻易战队,却善于寻找各种默契和平衡。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口吞几个胖子?
    崔行再次出招了。
    这一次,却不只是冲着杜家而来。
    他弹劾的是礼部右侍郎徐巍,说这个人在过去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敬天府乡试时,曾以“舜亦以命禹”为试题。
    这分明就是在宣扬禅让,认为天下应当有德者居之。而徐巍以此为试题,不但宣扬杜寒秋有神禹疏凿之功,也是在借机向他劝进,让他这位有德者来得天下。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辣,一下子就戳中了承安帝的痛处。过去多年,每每只要想到他信任的老师曾经有想过抢夺他的天下,他心中便隐忍不住地愤怒与忧虑。
    虽然后来一系列的事实说明,杜寒秋也许并没有那个意思,他也是在无意识中被别人推到那个位置去的。对他也算是忠心,甚至有可能像《幽月亭记》中的空山一样一腔赤诚……
    但这种念头每次只是刚起,就被承安帝给拂去了。杜寒秋不可能那样清白,以他的能耐怎么可能料不到之后种种?分明就是有意觊觎他的天下,才在别人恭维讨好时半推半就、状态暧昧,让那群人更加有恃无恐。
    杜寒秋的事情,始终是承安帝心中的一根刺。哪怕他现在已经轻绕了杜家,没有再继续对他们的清算,可崔行每一次提起,就等于将承安帝心口的那根刺再次搅弄。
    只是崔行时不时就来动动这根刺,寻常的手法已经让承安帝没那么敏感了。何况在过往几年中,他也深深感到崔行在朝堂的势力已经远超他预计,已经不敢将所有视线都放在杜寒秋身上了。
    甚至他每一次提起杜寒秋,承安帝心中便对他多戒备一分。
    崔行在此时祭出这一招棋,那自然是居心叵测。但有这样的妙棋,为何到今日才用?
    愤怒之余,让承安帝也不由得多想了想。
    礼部右侍郎徐巍,在他的印象中与杜寒秋走得并不近,两人在朝中也没有什么私交。
    徐巍这个人,进士出身,后进入翰林院。官运一直不错,后做了国子监祭酒,还被当时的次辅张慎来推荐,做了先帝身旁的经筵讲官。
    张慎来?
    对啊,真论交情,徐巍与张慎来反而更近一些。
    那崔行此举用意,应该不只是想对付杜寒秋。
    通过弹劾徐巍,拉张慎来下水,还能趁机扫除了杜家,一下子就解决了两大政敌,不可谓不狠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