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7章
    方才得知自己没有入选云台二十八将还一脸遗憾的马援顿时一愣,这外戚……
    刘秀同样顿了一下,外戚……外戚……一般来说只有皇后的娘家才被称为外戚……
    【马援的女儿是汉明帝的明德皇后。】
    刘秀顿时恍然大悟,大笑出声,“马将军的女儿是汉明帝的皇后,既然如此,那这汉明帝应该是真的儿子了,原来就是真的儿子设立了云台二十八将。”
    “不错……不错……”
    却非殿上的臣子们投去羡慕、嫉妒的目光,这马援不声不响的,居然和陛下做了亲家!
    马援:……我什么都不知道。
    刘秀接着笑道,“将军为大汉立下汉马功劳,当得如此。”
    想来马将军的女儿必定贤良聪慧,否则怎么会是“明德”皇后。
    【隗嚣叛汉之后,马援为刘秀出谋策划,他出的主意就是游说隗嚣的支党,策反这些将领,让他们反投到刘秀的麾下来。
    刘秀得知后,十分高兴,他专门给马援拨了五千骑兵,于是马援就带着这五千骑兵前往西北一带到处劝降。
    要知道马援之前可是在隗嚣的手底下干过的,而且还颇受敬重,所以他一去劝降,很多人就主动投靠了刘秀。
    除此之外,马援对隗嚣手底下那些并没有投靠刘秀的将领也是十分熟悉的,这些将领善于运用什么样的作战策略,有什么特点,隗嚣手底下有多少兵,又是怎么分布的,以及西北战场的地形地势、等等,马援都一清二楚,所以刘秀的将领在攻打隗嚣的时候就有如神助一般。】
    刘秀闻言,微微颔首,马援对当时西北的地形确实非常了解,他曾“聚米为山谷指画地势”给他看。
    【而这一边的隗嚣眼看着中原与陇地之间渐渐拉开了实力差距。
    在这时,雪上加霜的是陇地的地方豪强与凉州将领大举倒戈,他的麾下的将领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再加上他之前被围困在西城的时候就已经生病,凉州也闹起了饥荒,身为王的他也只能吃到黄豆干饭。
    可想而知他的部下、他治下的百姓又到了怎样的绝境。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最终隗嚣忧愤而死。
    虽然说有了马援的帮忙,刘秀如有神助一般,但他们之间的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四年,从公元30年持续到公元34年。
    在这场战争中,刘秀损失了很多名大将,大树将军冯异也在这段时间内去世了。
    刘秀打下了陇地之后,又给他的将领写了一封信,“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刘秀让他的将领带兵从隗嚣的城池南下,前往西南攻打公孙述。
    他说每一次的发兵,他的头发都要白了……这话倒也不是夸张,刘秀从二十八岁起兵,到消灭隗嚣,这时候的他已经四十岁了。
    “得陇望蜀”的成语就是出自刘秀的话。】
    刘秀此时心情极为复杂,与陇右隗嚣的战争耗费了大汉无数的心血,如今隗氏一族被他迁移到洛阳,就在他的眼皮底子下看着,他终于能够放心了……
    只是……刘秀抿了抿唇,冯异、祭遵、来翕……都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陇右之地已经平定,北方战事也告一段落了,刘秀终于腾出手来解决蜀地的“成家”政权了。
    然而要前往蜀地,首先必须攻克的天险便是长江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次是巴蜀之地的精兵良将……
    鉴于以上,使得刘秀消灭巴蜀之地的过程充满了一波三折。
    刘秀在对付巴蜀的公孙述上选择了兵分两路,南线战场和北线战场……
    而在南线战场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水战,当时公孙述派了数万人乘坐着竹排,顺着长江河流而下,到了下江关的时候直接攻克了数座长江两岸的城池。
    之后公孙述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长江边上的山上,接着又在江面上修了浮桥、瞭望台,甚至在长江的江水里面打下了很多很多的木桩。
    公孙述做的这一系列的措施就是为了在水上建立起一道严密、坚固的防线。】
    刘秀冷笑一声,“确实,算盘打得不错,朕的军队若是乘着船想要过去,立刻会被对方的瞭望台率先发现,瞭望台一旦发现,就会通知驻扎在江边两岸山里的士兵,士兵们可以直接往修建的浮桥上而去,然后从浮桥上射箭。”
    一套环扣一套,可真是严防死守啊!
    邓禹神色沉重,“正是,敌军从浮桥上射箭,汉军在水面上是无法快速行驶躲避箭雨的。因为汉军是逆流而上,很难很难……行船的速度根本无法加快。”
    “不只是如此,水中的木桩便是为了阻拦汉军的行船速度,木桩上甚至还有铁钩,船只一旦过去,很容易被铁钩子勾住。”刘秀沉声道。
    【正是因为这道严密、坚固的防线,刘秀的军队好几次试图发动冲击,准备冲过浮桥,然而都被公孙述给打退了。
    汉军应该怎么冲过这道防线呢?这就要说到“海贼王”岑彭了。
    岑彭,我们说过“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将自己的手下张辽比作了岑彭,可想而知,他的水平有多高了……
    说到三国,三国时期也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水上战役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