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8章
    刘秀笑了,当时这谶语,他年少的时候也在乡野间听过,只不过随口说了句“你怎么知晓刘秀不是我……”
    因而当时对方来找自己的时候,又说了这句话,他压根就不信。
    【刘秀听到这话,估计是苦笑不得,曾经的国师刘歆因为这句话死掉了,他能不知道这句话就是一句会给他带来灾祸的谶语吗?
    这个来找刘秀的人就叫李通。李通的父亲叫李守。
    李守是曾经的国师刘歆的学生,此人对谶语非常有研究,他在刘秀当得天下的谶语上又琢磨出来一句话,“刘氏当兴,李氏为辅。”
    刘氏王朝要重新兴起了,辅佐刘氏的必定是我们李家的人。
    另外,在《后汉书*李通传》中记载着,李通原本是王莽时期的一名小官吏,后来天下大乱他就不干了,觉得王莽的新朝肯定要完蛋,所以想辅佐新帝,想要从龙之功。
    但到底辅佐谁好呢?李通和自己的堂弟李轶商量,李轶自然也知道那句谶语,于是他们决定在刘氏家族中找一找。
    而他们相来相去,相中南阳刘氏宗室,他们觉得这些人中唯独刘秀还有刘秀的大哥刘縯是心胸宽广之人,跟着他们必定能成大事。
    另外,还因为那句谶语,刘秀当得天下,所以李通就去找了刘秀。】
    【但李通也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这句话抛出来的,他是先和刘秀结交了一段时间,觉得刘秀此人是真的不错之后,他才说出了想要辅佐刘秀的话。
    刘秀感到非常意外,只说“不敢当不敢当。”
    当时李通的父亲还在长安城,刘秀就问道,“如果你要辅佐我起事,那你的父亲怎么办呢?”
    李通的父亲在长安,就想当于在王莽的手中,李通要是辅佐他起事了,他的父亲李守必定会被王莽杀害。
    刘秀是一个很厚道的人,他不能让人家辅佐他,然后就把对方自己的老父亲给赔进去了吧。
    李通听刘秀这么关心地问,也非常感动,他就说他已经派人前去通知他的老父亲跑路了。
    李通派去的人是他堂兄的儿子李季,但是没想到的是李季居然病死在了半路上。好在最终李通的父亲李守还是暗中得到了消息,于是他也准备跑路了。
    但此时出现了一个人李守的同乡好友黄显,黄显听到消息说,现在关门把守是非常严格的,而且你的长相实在是太特殊了,一下子就容易被抓住的,恐怕逃跑是不行的。
    黄县建议说,反正现在李通还没有辅佐刘秀起事,你先去向朝廷自首,大概就能够逃避祸患了。
    李守信了,就上奏章给王莽自首,但奏章王莽还没看,起事的事情就被王莽知晓了,因此李守被逮捕了。
    黄显便为李守求情,对王莽说,李守听说儿子犯了大罪,不敢逃亡回去,遵信守义,归命于你。我黄显情愿带着李守到东边去,晓谕他的儿子。如果他的儿子真的要造反,我就命令李守面向北方自刎,以谢大恩。
    王莽一听,同意了,但是没想到有人上书李通起兵的种种状况,王莽一琢磨,不对啊,我方难道处于劣势了,于是他大怒,要杀了李守。
    而这个时候黄显依旧为李守求情,最终两人都被杀了,甚至连同李守在长安的家人也全部被杀,南阳也下了诛杀李通、李轶的诛杀令。
    李氏宗族共六十四人,都被焚尸于宛县。
    李氏可以算是为大汉中兴付出最多的开国功臣了,毕竟人家整个家族都以生命献祭了刘氏江山。】
    此时的李通听着天幕所讲,心中悲愤不已,大骂道:“反贼王莽,心狠手辣,大丈夫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何至于将我全家杀害……”
    刘秀于心不忍,在这一点上他愧对李氏家族。他沉默良久,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安抚对方,丧亲之痛,他曾经也心有体会。
    群臣们默默地垂下了头,起事、从龙之功,这可不是那容易的,成功了固然可喜可贺,失败了,却是将整个家族拉入万劫不复之地。
    王莽又不是那等子仁慈之人,更何况只要是身处高位的人,更无法允许他人的造反,李通没有将家人安置好,李氏家族落到那样的下场是无可避免的事了。
    但这会儿见李通泣血陈情的模样,毕竟身为同僚,他们也不好往人家伤口上洒盐,都纷纷往前安抚、劝说他一番。
    【不过,关于李通的灭门之祸,已经是后话了。
    当时的李通告诉刘秀,说关于他在长安城的父亲,自己已经有办法了。刘秀也就信了。
    再接着,刘秀想到自己的大哥刘縯经常结交门客,那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现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而且王莽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今天下大乱,确实是一个起事的好时机。
    因此,最终刘秀点头了……两人开始商量、制定起义的计划。
    在周朝的事情,每到立秋的这一天,周王会领着三公九卿前往郊外杀兽祭祀,汉代也延续了周朝的这一习俗,所以在立秋的这一天他们都会组织起来,一块儿到郊外狩猎、游玩。
    所以他们决定在立秋那天,新朝举行都试骑士时,劫持前队大夫甄阜以及属正梁丘赐,达到以奇制胜,然后再号令大众宣布正式起义,也就是说在起义之前,要先干掉新朝的一波官员。
    计划是制定好了,但是刘秀毕竟是刘縯的弟弟,而刘縯在南阳郡的势力是很大的,所以这件事必须要得到刘縯的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