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7章
    这群臣和睦的情景可真是难得一见啊!
    在笑声中,邓禹想起了当时他前去投靠陛下时的情景。
    当时的陛下见到自己时可以看得出来他也是非常开心的,陛下是个幽默的人,见到他便问,哎,你来投靠我干嘛,是不是想当官啊?
    当时的自己回答的是,“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希望老同学您的事业做大做强,而我跟着帮那么一点点小忙,我们就一会儿名垂青史吧。
    邓禹笑了出来,刘秀闻声转头看向他,问道:“卿何故如此开心?”
    邓禹道:“臣在想记载着名士的帛书上可曾写着我们的名字……”
    话音一落,刘秀立刻想起了过往的岁月,二人相互调侃的日子,他笑道:“帛书上必定有我们的名字。”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是啊,他们已经名垂青史了。
    至于帛书这样的东西,此时的刘秀和邓禹都不能料到在东汉王朝会出现一种叫“纸”的伟大发明。而他们两人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帛书上,而是出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纸张上。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继续说回刘秀,他在长安城读完书之后,又回到了老家。回了老家之后,他也没有当官,而是继续踏踏实实地种地。
    然而这一回刘秀虽然在种地,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打算的。他出去了外边一趟,已经知道了外面的天下早就乱了。
    在王莽的霍霍下,天下反对他的各方势力早就此起彼伏了,群雄并起,绿林军、赤眉军、铜马军等等,几方杀得是昏天地暗。
    二十八岁的刘秀,他的人生从这里走入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他在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逆袭他的人生。
    因为他生性内敛稳重,所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里,他是想了又想,想了又想。】
    面对往日的落魄,刘秀其实并不觉得难堪,反而还带着些许的怀念。
    他道:“朕从太学学完《尚书》之后便回到了家乡继续种地,表面看似天幕说的那般踏踏实实干农活,但其实朕当时的心里是很苦闷的。”
    “朕当年在长安上学的时候,与你们一同在长安街上看见了一队车队,那车队可真是浩浩荡荡,豪华无比啊。”
    刘秀这么一说,当时在场,身为他的同学都想起来了,有人道:“臣想起来了,陛下当日问过,那车队是谁的车队,臣当时回答的是执金吾。”
    执金吾,汉代九卿之一。
    “正是。朕当日还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
    当官要是能当到执金吾的份上,那就非常不错了。
    刘秀接着道,“许是当日的情景太过震撼,朕念念不忘,在农田里种地的时候,日子虽然苦闷,但朕一直盼着成为执金吾那样的大官,也正是这份执念在支撑着朕。”
    第200章
    【刘秀二十八岁的这一年,天下因为王莽的逆行倒施,天下崩了!
    同年,全国闹旱灾,并蝗灾,十几万人涌入了关中,关东之地竟然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
    王莽的一系列赈灾救济的措施都是在隔靴搔痒,甚至他发下去的赈灾款在经历了官员的层层剥削之后,根本到不了百姓的手中。
    刘秀身位普通底层的老百姓,他对百姓们的苦难是深有体会的,饥饿会使得长者失去仁慈,年幼者学会憎恨。
    之后,民间的流民百姓也自发地形成了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这座压得人们喘不过去的大山。而刘秀也在等,他在等时机。
    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的时机没有等来,反而先被他的大哥刘縯给波及到了。
    地皇三年,南阳饥荒,刘縯手下的门客们也都饿着肚子,没有东西吃,于是他们就去抢劫别人的东西。
    这件事原本不关刘秀的事,但他还是被波及到了,没有办法,刘秀为了躲避官吏的追查,只能前往嫁在新野的二姐、二姐夫家去避祸。
    刘秀的二姐刘元,二姐夫邓晨都非常喜欢刘秀,因为刘秀看起来踏踏实实的,也很勤劳,性格又好。】
    刘秀闻言,眼帘微微垂下,虽然姐姐、姐夫对他都很好,但那依旧是一段他最为落魄的时光。当年二十八的自己,即未成家,又未立业,什么都没有,还过上了逃祸的日子。
    时至今日,他依旧还能想起当时沉闷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县城的地上却显得冰冷刺骨。
    每个夜晚他时常悄悄地走出家门,来到县城的大路上,昏暗的夜色,他总是听见县城四面都传来了百姓饥饿的哀叫声。
    他知道每一个夜晚都会有无数的人因为饥饿去世,再也看不到次日清晨的阳光。
    天下大势,已到如此,他焉能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刘秀投奔了自己的姐夫一家,他的日子倒也还行,不至于没有饭吃,他其实还是幸运的。
    另外,当时闹饥荒,其他人种的田地都颗粒无收,但唯独刘秀种的田地还行,他算是收到了一些粮食。也不知道是不是“秀”这个字取得实在是好。
    总之,刘秀不仅收上了粮食,还将这些粮食拿到了宛城去卖。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刘秀到了宛城却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在卖谷子的时候,有人跑到了他的面前,告诉他,刘秀你将来要当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