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3章
    所以说,娄敬的这一番话完全经不起推敲,这套说辞就是在美化和亲政策罢了……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说得正是那些提出和亲建议的男子。
    和亲,除了明面上的公主之外,更重要的是公主的嫁妆,甚至根据《匈奴列传》记载,大汉每年都会给匈奴大量的酒、米、衣物等物品。
    这一举措其实就是披着“和亲”的皮子,以交岁奉来维持大汉匈奴之间的和平。】
    天幕下,上至大汉的皇帝,下至民间的黎明百姓都沉默了……
    刘邦、群臣恍然间好似感觉到自己的脸上好像火辣辣的,十分难堪。好一句“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极其讽刺。
    大殿外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浓稠起来,刘邦胸腔上下剧烈起伏着,好半响,他才道:“大汉初年,便是这般内忧外患呐……”
    内有“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诸侯叛乱,外有势头强盛的匈奴,而他的谋士、武将们一个个凋零,他刘邦也已经老了,大汉啊大汉,他若逝去,谁能撑起来呢……
    张良也觉得内心十分苦涩,“秦末乱世、楚汉争霸,中原满目疮痍,唯今之计,只有修生养息,战争切不可再起了。”
    【当然,如果我们站在大汉初期的时间锚点,我们俯瞰整个大汉,便能看到其实“和亲”“交岁奉”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大汉和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
    虽然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杜绝匈奴向南侵袭骚扰,但是这对初汉的统治者来说确实是最好的解救方法。
    因为汉朝作为一个经历了大乱世后重新建立的新政权,他最重要的事情在于稳定内部,在汉八年这个时间节点,当时的大汉内部还存在着五个异姓诸侯国。
    “攘夷必先安内”正是如此,所以刘邦才赞同这个和亲的政策。
    之后,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政策被延续了六十六年之久。
    但是匈奴说到底还是尚武的民族,所以长期地保持和平对他们匈奴来说是有一定的损害性的,所以即使有和亲政策,在这六十多年中,匈奴还是时不时小规模地侵扰汉朝的边境。
    对于匈奴的这一行为,汉朝的统治者基本上选择了忍气吞声、韬光养晦。】
    憋屈!实在太憋屈了……
    刘邦气道:“都签订了和亲政策,匈奴还时不时侵扰大汉的边境,朕就说这些蛮夷毫无礼数,怎么可能成了大汉的女婿就对大汉以礼相待呢?”
    “这、这……朕是舔着脸上去让对方打吗?”
    刘邦气得在大殿上走来走去,一个劲儿地甩袖子。
    一旁的张良却是眼神微微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片刻后,他道:“陛下,天幕说和亲政策保持了六十六年之久,那么六十六年之后呢?许是大汉已经韬光养晦已久,能够与匈奴有一战之力了……”
    刘邦闻言,脚步顿住,侧目看向张良,恍然大悟……
    “没错,朕怎么没想到呢?大汉延绵四百多年,这一和亲政策六十六年,那么说明将来匈奴已经威胁不了大汉了!”
    张良点头笑道:大抵是如此了。”
    【这一屈辱的政策,一直到一位帝皇的出世汉武大帝,他即位之后废除了这一政策,并且开始和匈奴短兵相见。
    汉武大帝!华夏历史的“千古一帝”,开拓了汉朝最大版图,开创了“汉武盛世”,这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
    在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位超强的名将,这两位名将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甚至其中一位一直打到匈奴的狼居胥山,后世“封狼居胥”便成为了武将的最高荣耀。】
    千古一帝!
    汉武盛世!
    天幕下整个大汉为之哗然……
    是什么样的帝皇能够被后世称之为“千古一帝”,刘邦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他呼吸急促,耳膜震响,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脏在狠狠跳动着。
    刘邦憋着一口气,看向张良,“朕没听错吧!大汉王朝出现了“千古一帝”,难道这就是大汉繁荣昌盛的顶点?”
    一向冷静的张良此时也心潮澎拜,“陛下,您没听错!当真是千古一帝。”
    张良也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帝皇会被称为“千古一帝”。
    刘邦兴奋地直拍手掌,“好啊,老刘家的子孙就是厉害,这下子朕将来去见底下的老祖宗们也能好好说道一番!”
    此时此刻,他心底的郁气已经消散了,六十六年便六十六年,君子报仇,百年都不晚。匈奴且给他等着!
    第195章
    【白登之围我们已经说完了,让我们继续将时间拨回到刘邦从沛县老家回到了大汉都城时,他回来之后大概五六个月之后就去世了……
    其实刘邦在沛县老家的时候就隐隐约约猜测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了,所以他才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畅饮欢快,载歌载舞,这是他从沛县起事之后,第一次回沛县,也是人生当中最后一次。
    他甚至下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只要是大汉政权,沛县这个地方就不用交税,这对沛县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而刘邦在与沛县的百姓载歌载舞的时候,史料上记载他“泣数行下”,在人生中最得意最高兴,荣归故里的时候,他哭了……而且还几次提到了死亡。
    由此可见,刘邦在沛县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了,他的感觉也确实没错,汉十二年就是刘邦生命的终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