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被蝴蝶掉了,那些原本在渭水之盟后被放回来的百姓,就安排在这里吧。
老者亲吻土地这一幕大概是来自当年中国撤|侨时的灵感。
另外,感觉大唐我已经写了好久了,
接下来会把天灾写完,然后写灭掉突厥,再写个太宗君臣二三事乐呵乐呵,
然后是高句丽,然后应该就不写大唐了。
写完大唐,接下来写哪个开国皇帝好呢?我一直很犹豫。
隋朝杨坚其实还不错,但是我把握不好啊,天幕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难道要制止隋朝二世而亡?
那肯定不行啊,隋朝后面可是大唐啊!!!
元朝,也不太想写,汉人过得太惨了,非要写,只能写天幕出现在元末,
元朝灭亡成定局,天幕提前让朱元璋建立大明,可是又觉得不行,
朱元璋前期最好不要太扎眼,他的身份和兵力决定了他只能先苟。
所以是写刘邦、刘秀?
第133章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十分重视大唐各地界的灾害,当灾害发生的第一瞬间,他立刻派遣朝中重臣前往安抚百姓。
其次,便是直接减免赋税,减轻老百姓身上的担子,最后是开放粮仓赈灾,和针对各式的灾害疫情做出了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灾害。
总之大唐朝廷上下都是呈现一种积极应对的状态,百姓见此心里便安稳了。】
大唐百姓想到接下来的灾害和疫情便心慌不已,但听天幕说到朝廷积极应对,他们即便内心依旧揪着,但好歹还是松了一口气。
百姓们将方才天幕所讲的灾情记录了下来,关中的百姓想到今年的洪灾,都开始打算着该如何是好。
最安全的办法是先离开关中,等到水灾过后再返回家乡。
虽然心中这么想着,但……祖祖辈辈皆是关中人的百姓,一想到要背井离乡,脸上都露出了愁苦的神色。
杜如晦过目不忘,将未来三年即将发生的灾情日期和地点记录了下来。
“陛下,关中是大唐之本,水患的问题要解决,下雨这一方面我们无法避免,但是关中区域的河堤沟渠现在便应该彻查。”
太宗皇帝若有所思,“不止是关中,全国各地的水道都要巡视,查看是否淤堵,以及水位要时刻注意着。”
他想的不止是单单灾害的问题,而是灾害发生后,各地方政权是否有尽力救助百姓,以及赈灾的款项拨下去后,到底能有多少是到达百姓的手中。
如今贞观未足一年,各地的官员任命大多数还是武德年间任免的,有的甚至还是大业年间,该如何让这些人心甘情愿接受他的驱使。
又或者是以强硬的手段对当地的官员进行审查考核,贞观初年的灾害或许同时也是一次机会,一次将大唐境内的官员清查的机会。
杜如晦拱手应是,又道:“昔日,太上皇起兵之时给各大州增添了许多的散官虚职,如今国家大难当头这些散官的俸禄职权是否理应收回。”
他这话简直问到了太宗皇帝的心坎上,“那是自然。”
李世民迅速传令下去,由中央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全国各地巡视,主要考查当地官员是否合格,河道沟渠是否淤堵,天下各地赈灾的官仓内粮食是否充足……
除了灾害方面,疫情虽然还未到来,但增设各地医署,招收医士也已经是迫在眉睫,药材的采购也要先行预备了……
圣令一下,整个大唐上下都开始忙碌起来,除了官方措施,民间略有声望的富庶之家紧跟朝廷的步伐,百姓们也根据村中老人的经验开始自行着手准备抗灾抗疫。
【贞观二年时,唐朝京城长安久久天旱,蝗虫大起,甚至连皇宫都不能幸免。
太宗皇帝忧心忡忡,睡到半夜便睡不着了。大半夜他喊来随从,吩咐准备火把,骑马进入皇家园林。
他一路走出来,从火光中望去,到处是蝗虫的身影。
太宗命令随从用手抓起几只蝗虫,随从虽然不解,但还是抓了几只蝗虫呈到了他的面前。
太宗接过蝗虫,仿佛偷过这只蝗虫看到了饥饿无所食的百姓,他满脸痛苦,语气非常严肃地对蝗虫说道,“老百姓种植的谷物就是他们的生命,你却抢着吃谷物,这是在侵害我的子民啊!如果百姓有错,责任便在朕一人,若是你有灵,就不要坑害百姓,来吃我的心肺吧。”
说罢,李世民就要把蝗虫吃近肚子里。
他的随从们闻言,非常着急,劝他不可以如此,说要是将蝗虫吃进去可是会伤害龙体的。】
天幕讲到这里,魏征两眼一瞪,不赞同地盯着皇帝,意思不言而喻,当皇帝的怎么可能如此轻视自己的性命安全。
眼看着魏征一步步走来,一副正打算谏言的样子,李世民一顿,下意识感到头皮发麻,这……魏征嘴上可是一点儿都不留情的。
然而还未等魏征开口,天幕便道:
【其实蝗虫还真的能吃,并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这是属于高蛋白的食物,食用方法也非常多,可以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看你口味,想怎么吃怎么吃。
不过吃之前最好要去掉头部和翅膀,然后清洗干净,清洗的时候记得用盐水泡一刻钟,消消毒。
现代餐桌上甚至有蝗虫这道菜,人们还给这道菜取了个“飞蝗腾达”的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