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5章
    李世民闻言,无人知晓低垂着眼的他其实眼白几乎要翻到天上去了。
    这么多的官员不处理,简直是大唐江山社稷的负累。
    【好在贞观年初的时候,这些个李渊为了收买人心而批下的散官、王爵全部被唐太宗齐刷刷地削掉了,一个吃白饭的都不留!】
    李渊:……
    你刚刚可不是这么说的。
    李渊:“这些官员是要解决没错,但好歹留下一些,不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大唐的皇帝过河拆桥啊!”
    李建成闻言,自然是受教。
    李世民:……
    都当皇帝了,大权在握,哪需在意这些像蛀虫一样的官员,为了大唐,为了百姓,自当手起刀落!
    *1:殷开山:唐僧的外公。
    第97章
    【接着李渊在任鐶的建议下,招降了关中起义军的首领孙华。
    李渊便以孙华为向导,带领着王长谐、刘弘基等六千兵马先渡过黄河扎营,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屈突通这位将领。
    隋炀帝杨广时期,曾参与征讨高句丽,,大业九年时,又平定了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南巡江都的时候,他又受命留守长安。
    屈突通,后世记载他是一位“奉公正直,官民敬畏”的“一代名将”。】
    此时的屈突通也在大殿前,听着后世人给他的高度评价,屈突通忍不住露出大大的笑容来。
    其他群臣有和李渊一起打仗的将领们听着觉得腹中甚是酸胀,怎么天幕就没有点名夸赞他们呢!
    此时还是太子李建成阵营的魏征心思不由地飘远,他想,若是将来他兢兢业业地辅佐太子,不知后世能不能给他个好的评价。
    这会儿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对立阵营的秦王李世民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李渊面对这位优秀的将领,在临行前他告诉王长谐,屈突通本人的精兵是不少的,而此时此刻,明明我们这边与他才相距五十里地,而他却不敢来战。
    这便说明他的士兵精锐是精锐,但是却不为他所用,这说明底层的将士们对待隋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对待与我方开战也是保持着消极的心理。
    既是这般,但屈突通到底还是会担心朝廷的怪罪,所以他是不敢不出战的。
    李渊针对这一情况,让安排王长谐等人渡河之后,引诱他出来战斗,然后李渊本人亲自带领军队抄他后路,这样便能攻克河东。
    若是屈突通不上当,而是全军守城的话,那么便将黄河上桥守住,截断他的后路,这个时候屈突通如果还不逃亡,那么他们这一方必定能够生擒屈突通。
    李渊的想法确实很好,将屈突通出战或者守城的这两个选择都做了对应的策略。】
    屈突通挠了挠头,偷偷瞄了一眼皇上,原来当年皇上对他进行了这般严密的战略上部署,只是……
    李渊眼眸一转,神色好似有些无奈。
    【而李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屈突通自己开辟了第三个选项,他出城了又没完全出,什么情况呢,就是他派遣别人出战,但自己守城了。
    他派出了虎牙郎将桑显和,由他带领数千名骁果军渡河,然后夜袭王长谐的大营。
    王长谐没有料到这样的情况,突然的夜袭使得战事处于不利的位置,然而幸好是孙华与史大奈率领的游骑兵突然赶到,将桑显和击败。
    桑显和在逃跑的路上,还不忘派人将蒲津的黄河大桥给拆了,他的本意是不想让李渊这边的军队追击过来,然而却不妨是自断了后路。
    李渊见此,立刻派出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率兵三面围城,然而他自己则登上东面高高的土原上暗中观察敌军城内的形势。
    这一场战役,李渊自己本人是没有多大的把握的,因为他在土原上面观察到河东城墙实在是太坚固,太挺拔了,李渊这边的士兵要攻城爬上去的难度实在太大。
    另外因为屈突通本人是宿卫旧将,打野战不是他擅长的,但是固守城池是他的拿手项。
    李渊的担心是对的,当他们这一方发动攻势的时候,东面、西面的战况都是不乐观的,这个时候又赶上了暴雨骤然降临,攻城的局势越发严峻。】
    大殿前的李渊皱眉,当初他在这次战役和对上宋老生时,都是发生了强降雨。
    他也曾暗地里怀疑过自己是否真的是天命之人,否则怎么每次重要战役的时候,老天都要下雨。
    【李渊会频繁碰上大雨,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隋末唐初刚好卡在间河期,是北方开始气候变暖的时期。
    攻城的局势严峻起来,站在城东的李渊之好紧急下令收兵,然而他却没有看到河东的南面已经有千余名的勇士攻上了城墙,当收兵的号角声响起的时候,李渊错失了这次攻破河东的机会。
    局面到这里便陷入了僵持,但好在没多久,黄河西面开始出现转机了。
    之前李渊成功说降过韩城,而当时的冯翊、永丰仓,还有万年、醴泉、鄠县等地的官员纷纷派遣使者向李渊表示归附。
    为什么这些人会向李渊表示归附呢?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有李渊的内应,一位是李神通,一位是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
    隋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五月,当初李渊决定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和柴绍正在长安,李渊曾经秘密派遣过使者去将他们接回来,生怕自己起兵之后,他们两人会面对朝廷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