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扶苏喜不自胜。
【其三,修筑长城比较划算。
说到划算,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全部用人力来修建长城,我们一想就觉得会是个大工程,会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人力。
但是如果不修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则意味着大秦这支虎狼之师必须时时刻刻守护在整条边疆的防线。
大秦的疆域辽阔,同样的防线也很长,抵御匈奴也不是一簇而成的事情,须得一代代的守护下去。
靠国家内部的普通老百姓征收上来的粮食税来供养这支虎狼之师,让他们分散开来时时刻刻守护在防线上,长年累月下来,那可是巨大的负担。
这样的消耗还不如直接修筑长城,一旦长城修筑起来,便不需要整一条防线处处由秦军把守,只需要在一些关闸处设立军所,当匈奴来袭时,这些军所能够相互呼应,而不至于被分散在整条防线上,相互之间顾此失彼。
好了,以上便是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的原因。】
天幕方方面面地讲了下来,大秦的百姓也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要修筑长城了,这是保障他们百姓人身安全的一条重要防御线。
当时听到“修筑长城”的排斥已经慢慢转变为对待匈奴上,矛盾潜移默化地从大秦内部转移到外部环境了。
【前面我们说过长城的修建,秦始皇嬴政并不是第一人,早在春秋时期便有其他的小国家陆陆续续修建城墙,是的,他不是第一人,甚至也不是最后一人。
在大秦之后,还有汉代的皇帝,明代的皇帝等都陆陆续续将大秦遗留下来的万里长城进行了修筑。
秦长城的存在,多多少少让中原地区免受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劫掠,在抵御异族上发挥了作用,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
为什么说是多多少少呢?因为大秦之后,北方胡人到底还是入侵了中原地区,甚至中原地区在后来也并非没有外族当权的朝代。
但无论如何,他的历史意义都是非凡的,乃至现今,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国家图腾一般的象征。
万里长城如今不仅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还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长城,永垂不朽!
长城,是中国精神文明的象征,一直后来的,我们的百年耻辱,群狼环绕下的中国并没有被分裂,还凝聚一心,成为了更强大的国家,很难说,这里面没有我们精神文明的传递、凝聚。】
【有人说,长城的修筑,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发展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巨大的灾难。简而言之,修筑长城,“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话我不否认!确实是的,虽然说抵御了北方的匈奴,但是这对战乱中还没有缓过生机的底层百姓而言,更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百姓在天幕的引导下,已经渐渐地接受了长城的修筑,哪怕依旧心有不甘,但想到匈奴的南下,他们别无选择。
但……这会儿天幕又突然说起修筑长城对底层老百姓的残害。
嬴政:??
百姓:??
怎么好赖话都是你在说,那这长城到底还要不要修了?
第78章
【“利在千秋”是我们跳出了历史的洪流,站在岁月的至高点才能判断出来的,但这所谓的“利在千秋”,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大秦中央作出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没有告知老百姓,就仅仅是强制的下令,逼迫这些人去实施。
这其实也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弊端,哪像我们现在的年代,国家是公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普通平民有权利知道国家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作出决策的。
说远了,继续说回来,大秦的百姓更关心的是他们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最绝望的事情,百姓无法理解皇帝的下达的政策,自然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便影响了工程的继续。
即便这项工程对于百姓来说,是一道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匈奴的防线,他们也并不知道,他们只看到了繁重的劳役,所以说这项工程在他们眼中便是“罪在当代”,罪在百姓。
傲慢!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是傲慢的,即便他们有心为民,其最终目的也只是想维护他们的统治罢了。
皇帝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是有益于百姓的,为什么不低下你傲慢的头颅告诉百姓呢?百姓虽然懂得不多,但传播得当,你这项工程便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了。
百姓又不是完全的傻子,修筑长城不管如何,总归还是保障了百姓的人身安全,说到底,国家政府机关乃至而上的皇帝等,公关不到位!】
咸阳宫。
嬴政绷着脸,眼神意味不明,“家天下,公天下……”
李斯迅速领悟到这两者之间的天差地别,“陛下,大约几千年后的世界便是天幕女子所说的“公天下”,天下是百姓的,而并非一家,并非一人的。”
“百姓,百姓又如何做得天下的主人,这不是乱成套了吗?天下如此多的百姓,这些人的诉求总归不同,又如何能使得所有人都满意?公天下,国家如何安稳?国家只能有一个声音!”嬴政皱着没有,很是不理解。
莫说他,李斯、扶苏同样不能理解,大秦疆域的读书人更多的也是不能理解,便是那些喊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孟子学说的传人也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