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0章
    为了防止匈奴时不时的侵扰,秦始皇脑门一拍,不行,他无法忍受匈奴在大秦的疆域上来来去去,于是决定修筑长城。
    这便是秦始皇在经过几年的挣扎、思虑、甚至与匈奴开仗之后做下的决策,一马平川的地方匈奴人来去自如,修筑长城可以将这些心怀不轨的敌人限制在防线之外。】
    天幕将修筑长城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讲了出来,百姓们从头听到尾,也慢慢地意识到长城好像确实是需要修的,否则,匈奴铁蹄南下,受苦的还是他们平民百姓。
    他们的地在,地里耕种的农作物也在,他们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百姓虽然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思维愚钝缓慢,但并非不可教化,长城要修吗?他们扪心自问,要修!作为底层的老百姓,他们也无法忍受异族在他们的家园随意践踏。
    他们认识到,修建长城对他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道抵御匈奴的防线,是保护他们不需要直面匈奴铁蹄的防御线。
    【其次,修筑长城也不单单是为了抵御匈奴,还有一个是迫于大秦本身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框架。
    我们知道战争是有惯性的,何况是灭六国,一统天下,持续近十年的持久战,战时状态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是当战争停止下来呢,这股强大的军队力量要何去何从。
    保守估计,注意这里是最保守的估计,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嬴政手下的秦军大约至少还有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秦军能征善战,一直以来都是在战场上杀敌,突然一下子让他们回到普通老百姓基层中去,其实这些人一下子是很难转换身份的,行为模式和普通老百姓是不同的,他们是融入不进去的。
    本身对比起普通老百姓,他们的身手利落,在没有军队上层的强力压制之下,就这么直接下放回基层中去,就像狼放到了羊群之中,是很容易造成乱子的。
    而且,大秦整体还是农耕为主,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这就意味着这样的经济结构是经不起冲突的,可容量也不大。
    五十万人下放到这样的经济结构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可以分配给他们,不事生产,又身强力壮,又要出乱子,所以秦始皇嬴政的这支强大的军队不再打战的话,修筑长城也算是给这些人安排了一份工作。
    参考秦始皇嬴政战后做的一系列措施,很难不去想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能够间接地缓和战后的社会矛盾。
    而蒙恬带兵修筑长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这支秦兵不单单是修筑长城,甚至在边境地区屯田,修筑直道。】
    嬴政若有所思,“长城可以抵御北方的胡人的入侵,而直道,可以让大秦的精骑在最快的时间抵达阴山。”
    “在边疆屯田,也确实不错,大秦境内暂时安置不了这些人,边境地区人烟稀少,又是直面匈奴的第一线,由秦军士兵驻扎、安定在那里,最好不过了。”
    李斯拱手道::“陛下所言甚是。”
    片刻后,他皱了皱眉头,又道:“大秦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底层的农民,这天幕讲农耕文明实在过于单一,陛下,不若……”
    李斯的话还未说完,嬴政便道:“卿可知鲁国之败。”
    这话一出,李斯一噎,他当然不会不知道。
    春秋时期,齐国从一个瘦弱的弹丸小国到成为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后,齐桓公将目光放在了比邻的鲁国身上,齐国对鲁国发动战争之后,很快便尝到了战争的苦楚,大败于鲁国。
    危难之际遇的时候,是丞相管仲献出了精心设计的一道阴谋经济战。
    当年的齐国和鲁国都生产一种白色的绢布,这种白色的绢布在齐国被称为“齐纨”,而在鲁国则被称为“鲁缟”,这样的东西在齐鲁两国广泛被使用。
    管仲下令,齐国本国不再生产齐纨,这东西全部从鲁国进口,甚至齐国上上下下,平民老百姓到贵族王室全部穿戴都用鲁缟,提高收购鲁缟的价格。
    这样的刺激下,鲁国的百姓便觉得找到了发家致富之路,地里的农作物全部换成了黄麻。黄麻就是生产鲁缟的主要原材料这一。
    一连数年,鲁国地里的农作物基本大多数是黄麻,可食用的粮食作物很少,反观齐国,地里只能用粮食,齐国国库里囤积了无数的粮食。
    时机到了之后,齐国迅速切断收购鲁缟,甚至粮食也不卖给鲁国,最终鲁国的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粮荒,自此鲁国一蹶不振。
    这一招当时的鲁国中招,其他的国家也是吓出一身冷汗,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事情,直接将鲁国抡了下去,至此,各个国家对于农耕的重视不言而喻。
    虽是如此,李斯依旧坚持他的主张,天幕点醒了他,单单农耕,国家经济的创造性不强:“陛下,鲁国是鲁国,而我大秦并非鲁国。”
    扶苏也希望大秦的百姓能够不拘泥于“农耕”,开创国家收入的另一个来源,这也有益于国家在面对经济冲突时,多样性的经济结构能够给国家多一些缓冲的时间。
    “父皇……”
    始皇帝嬴政微微抬手,制止扶苏讲话,他沉吟片刻道:“朕并非不同意李斯的意见,只是大秦最主要的还是以农耕为主,在保证农耕稳定的税收后,发展其他的商业,朕并不反对,只是须得保持警惕,切勿步鲁国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