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先行四个月中,除了安排沿路的住宿,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搜山。
在凤凰山中清理出一条适合行走的道路,并将野兽驱赶,保证安全。
凤凰山是座高山,子受坐在新制的车辇上,很是安逸。
近卫们流扛着,行在最前方,就跟上辈子坐登山缆车一样轻松,还能看看周围山景,如果妲己在身边,那就更美妙了。
只是苦了臣子们,不管是老是少,是胖是瘦,都得靠两条腿走。
闻仲、梅伯、商容等三朝老臣都是年过六旬的年纪,却仍强自拄着杖,慢步行着。
目睹君王祭祖,他们也与有荣焉,关键的是,这次祭祖是一个向诸侯释放的善意信号,他们必须到场,以表郑重。
这群大商忠臣们都知道,不能再激化纣王与诸侯贵族之间的矛盾,哪怕步履蹒跚,爬也要爬上去。
半山腰,稍作停息。
子受已经下了坐辇,负手打量着凤凰山上下景致,面容严肃。
很快了,一路上过去了差不多一个月,现在九月,剩下的三个月里,强行封禅的事情足够传到各地。
诸侯必然心生不满,区区纣王也敢称功盖三皇五帝?
成汤祈来了雨,平了夏桀,都不敢这么说。
此刻起了些雾气,弥漫山间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山林中俱是古木乔松,路径深幽,杳然难觅。
碧瓦雕檐,金钉朱户,一处隐于山间的宫阙中,一女子身穿大红白鹤降绡衣,双目犹似一泓清水,朱唇皓齿轻启。
……
第61章 封禅
山巅。
山多石,少土。
四周景物朦胧得像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子受走上了祭坛,箕子的建筑水平怎么样,他也不知道,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带近卫。
“殷商二十九代君,携文武百官敬禀列祖列宗,佑我殷商万民!”
接下来是匆忙却又有秩序的仪式,标准的祭祖,只不过更加盛大一些,群臣头戴皮弁,插笏垂绅,助子受行礼,并进行祭祀。
想把祭祖变成封禅,很简单,这个年代的人们又不知道封禅是什么,当然是子受说什么就是什么。
封禅中的封,指的是在泰山之上筑土为坛以祭祀上天,以报天之功,子受一改,不祭天,咱祭老祖宗,没列祖列宗先贤的努力,人族能有今天?
偷梁换柱,刚好契合了祭祖。
这时候,大臣们都还没发现异样。
仪式结束,子受与群臣们拿着青铜铲挖地。
这是他特意嘱咐箕子加到祭祖之中的仪式,明面上是为了埋下一方玉册,以告列祖列宗。
说白了,就是讲些悄悄话。
让这些大多出身贵族的大臣们挖地,场面像极了下乡种树的大领导,着实有些滑稽。
子受看不下去,带着方相、方弼这些武将,三下五除二就把地给恳好,将自己亲笔所写的玉册埋入其中。
然后填上。
昏君就要有昏君的样子,玉册上啥也没写,反正目的不是这个,只是让大臣们垦地,效仿百姓所为。
禅,指的是在泰山旁边的梁父山祭祀地主,以报地之功,子受又改了,天都不敬我敬地?
禅变成了祭百姓,效仿对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农耕,没有百姓,又何来社稷天下。
事毕,大家都以为结束了。
子受忽然振臂高呼:“孤自临位,作制明法,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德,显白道理……”
总之,就是一通毫无实际内容的胡吹。
“封乃祭祀先祖,禅乃祭祀万民,封禅已毕,王号不足以显业,此后以朕自称,行皇帝之事!”
“……”
鸦雀无声。
封禅?皇帝?
虽然没有明说,可谁都明白,纣王这是在说自己比肩三皇五帝啊!
当今纣王的确是一位明君,可绝对没有到这种地步啊!
也许在大商历代君王之中,足以排到前三,可连开国成汤先王,也不敢称自己为帝,更遑论皇帝!
这……该如何是好?
这一手,简直让所有大臣束手无策。
以当今纣王的宏才大略,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也许真的能够格称皇称帝,可现在,太早了!
且不论世人如何,但是那各地诸侯,绝对不可能同意!
谁不知道诸侯们就是最不想看到商王权力壮大的群体?
更别说直接从王权升格为皇权了!
崇侯虎作为唯一一个随驾诸侯,若有所思。
谁都以为凤凰山祭祖是纣王向诸侯贵族释放的善意信号,现在却完全在往反方向进行。
难道这一步,其实是纣王决定与诸侯正式宣战的信号?
极有可能。
自子启造反之后,内廷已经没有异声,下一步不就是外廷吗?
作为北伯侯,崇侯虎比谁都清楚诸侯在地方的权势有多大,就如之前那一直没有露出尾巴的姬昌,名为西伯侯,实为西伯王!
这些诸侯,绝不会甘愿一辈子当大商附属。
虽说是八百路诸侯,其中又有多少人像自己一样没有野心,愿意对大商报以最大的忠诚呢?
从最初的提前朝贺,再到烽火镇诸侯,哪一个不是针对诸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