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别打,你是求稳的。”
“啊?”
这样看到题目就忘记自己阵容,直接倒戈到对手阵营,并且用自己的新鲜案例给队友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证据的人,也不是少数。
“对辽国、西夏开设的集市似乎很有用,以后要做大做强,把这个作为我们大宋对外的窗口之一,还是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见好就收呢?”
“做大做强。”
“见好就收。”
“你俩立场反了。”
这种和对手互相站错了阵营的也不止一个。
“新的科举制度减少了大家能够在科举上试错的时间,这个新制度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有好有坏吧,我感觉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还是得多方位结合。”
这是在“是”“否”中选择了“半是半否”的,两方都觉得不应该在自己阵营,甚至在辩论之前有了一个新的讨论。
“有人说,科举不应该只考经史子集,也应该把一些更专业更实用的能力摆在台面上,比如在户部做官需要看得懂账本,在工部做官至少能够自己做出来点东西,也有人说会吃的人不一定是好厨子,对此……”
“我的立场是会吃的人不一定是好厨子,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立场呢?一方面是我抽到了这个阵容,另一方面是科举嘛,考的是我们十年寒窗的内容,老师也没教怎么当一个好厨子……”
“你别说废话,还有我知道你评分肯定拿的很低,不要故意打假赛。”
也有这种,试图用废话文学蒙混过关,但是被队友、对手毫不留情地揭穿的。
一个个看过去之后,苏景先又回到了看台上,晏几道还在台上呢,当然不是傻愣愣地站着,而是在台上最角落的书桌那边,拿着一个本子在“津津有味”地看着。
苏景先回来和晏几道分享台下的趣事,越听越乐,结果从晏几道这里得到的反馈并不多,伸手在晏几道的眼前晃了晃,想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在听自己说话。
“我在听,还有……”晏几道转头,脸是肉眼可见的有点黑,“你要是闲着没事干——”
晏几道从书桌的抽屉里面掏出来了另一本本子,和他手上的那本一般无二。
“和我一起看账本吧。”
“啊?”苏景先看了下晏几道,又看了下自己,伸手指着自己的鼻子,“你的意思是,让我来吗?”
“那不然呢?”晏几道的声音几乎是从牙齿尖努力钻出来的,但凡少了一点克制,他怀疑自己都想要把苏景先给生吃了!
这账本,这账本也太多了!
晏几道在之前,一直觉得,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小孩看。
实际上他可聪明了。
遇上苏景先之后,他发现,也有人不把他当小孩看的,知道神童的脑子是很好用的。
结果……
苏景先是没有把他当小孩看了,也没有把他当人看!
这么多账本,是把他当驴子在使唤啊!
第140章 谣言
苏景先一来就在太学搞活动,也因此,在《太学报》大肆宣扬这个活动的有趣之处的时候,别人也就知道了……
去“游学”的苏景先回来了。
“他游学也就去了……扬州和苏州两个地方吧?怎么就不继续了?其他的地方不好玩吗?”
“应该是要准备科举了吧?现在的科举虽然一年能考完,但是考试的卷子可是和往期试卷大不相同了。”
“应该是的,你看一回来就搞这个模拟科举。”
“要不……我们和太学也联合考试一次?就重新出卷?”
“你疯了?晏几道那个家伙可不是吃素的!”
“哦哦,也是。”
苏景先回汴京这件事,被众人知道后,这样的对话在汴京各种学校出现,有的人对苏景先怎么这么快就回来这件事很感兴趣,不过有点背景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不能说,和最近的风云突变有很大关系。
而有的人则是报着用新的科举模式来踩一下苏景先的想法。
这毕竟苏景先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也是神奇,在江南那块走了一圈之后苏景先反而没有被江南那块的人排挤,反倒是更加出名了?
很多人觉得苏景先可能是真的会下蛊,江南的文人多,就那个“江南才子”的名头,就有不少人!
苏州那块,那“苏州四才子”真的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压了好几波“才子”了。
而且这几个人心机深沉,别人比文学的时候,他们会比自己在“梅兰竹菊”上面的爱好,别人比爱好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攀比起来风雅。
总之就是,从不和人正面对抗,往往是找别人的弱点,然后以己之矛攻对方的短处。
苏景先……
那报纸他们都怀疑不是苏州四才子自己写的!
就算是真的自己写的,那也是……
苏景先给人下降头了!
难怪能够笼络住最兴来的同时,也没有放过赵宗实呢。
皇室就这么两个皇子,一亲一养子,苏景先两手都敢抓,是真的有点本事。
苏景先哪里知道,自己明明是靠“脑子”和“创新”这些个人价值,在的这大宋崭露头角,站稳脚跟的,但是在谣言中,他都快成大宋魅魔了。
还是那种他骗谁谁就死心塌地的。
就像是青云书社、望远镜、报纸、剧本杀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