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王来了消息,让你即刻回国,恐是要……”兴师问罪这四个字,属下没有说出来,但谁都知道出了这样的事情,上官朝夕是要负全责的。
“不行,我不能就这样回去。”
让她现在灰头土脸地回到夫仓吗?上官朝夕做不到。
“可将军,这是王的命令。”
“我会说服王,让我继续留在这里。”
“将军,你不能再留在这里了。继续下去,你可能也会有危险。”
夫仓在大闽国都安插了这么多奸细,是何心思昭然若揭。
大闽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向夫仓发难问责,将军留在这儿,若两国准备开战她直接就成了人质。
“正因为夫仓和大闽战事一触即发,我才不能这个时候回去。”真如此她可就等同于不打自招了,何况:“我得留在这里,说服大闽皇帝不要对夫仓用兵。”
“将军——”
“不需要再劝我了,我已经决定了。”
最近都城颇不太平,机密卫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坊间百姓们都在传大闽很可能又要和夫仓开战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夫仓狼子野心,战败了仍然不消停,短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大闽国都的疯狂渗透。
如今想起都一身冷汗。
又有消息称朝廷已经下令召回万俟胧飞,这是开战的信号。
而上官朝夕也明显感觉到她在都城越发举步维艰了,每日都有不少监视她的人,承安帝也没再主动召她进宫。
冷处理的态度更加让他们摸不着大闽这边的真实态度。
朝廷也在争论这个问题。
有人说打,夫仓不狠狠敲打敲打就永远学不会老实。趁着他们尚未恢复元气之时打到夫仓国都,彻底将他们给打服!
另一拨人不赞成再起战火。
北境之战结束不久,不只是夫仓没有恢复元气,大闽也如是。何况这些年国库一直不充盈,打仗又劳民伤财。若能短时间内取胜还好,若不能大闽的处境就会变为被动。
再者,北境一战的胜利是很难复制的。此时开战,民间支不支持不好说,武林人士恐怕也不会像之前那次参与进来。
毕竟主动攻打别国,和保家卫国、一步都不能后退否则山河沦丧的处境还是不一样的。
“圣人,咱们要想清楚,这一战不打,咱们大闽就始终是战胜国。夫仓、北安还有西荣都不敢贸然进犯我大闽。在不知我们底细深浅的情况下,我们始终能保持着神秘的形象。可一旦开战,胜了还好说,输了,那北安和西荣绝不会像现在这么安分。”
这笔账,只要好好算一算,都知道怎么选择才最划算。
大闽的军队本来打仗就不是很行,这一年来虽然加紧了练兵,但时日尚浅。战事中能发挥出几成也不好说,还有北安和西荣这样的强敌在一旁环伺,所以攻打夫仓这种事情也就只能过过嘴瘾。
等脑袋冷静下来,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第四百二十六章 该站出来了!
上官朝夕这个时候还敢留在敬天府,也就是看准了大闽不会贸然开战。
老实说,北境之战情况比较特殊,大闽军队到底有多少战力,也不好做出最准确的评估。所以才有大臣们说,不开战就能继续维持神秘形象。一旦开战,让敌人认清了你。说不定不但不能震慑对手,反而还让他们都认为可以扑上来啃一口。
什么时候战,怎么战,对于大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抉择。
一步错,很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大闽需要亮剑,但剑亮出,就要造成威慑,否则只会带来反效果。
而张慎来和魏阶,也不赞成开战。但夫仓对大闽的所作所为,他们也不能完全不拿出态度来,这会让别国看出大闽的软弱,不利于宣扬国威。
“张首辅,你的看法是?”
“回圣人,臣建议让万俟胧飞这位镇北大元帅即刻带兵开赴北境,给夫仓以压力,让他们就此事给大闽一个交代。”换言之,不开战那夫仓就要拿出求和的态度来。
至少过去强占的大闽土地和城池要归还。
有关于这个事情,张慎来早就有话说了。
夫仓抢走的三郡,本来在北境之战胜利时就该要回。可朝中一帮人认为这三郡是大闽主动让出去的,这时候索要显得不大气。战胜国也要拿出战胜国的气度,大闽又不是那些蛮夷锱铢必较。
毫无疑问,这又是高崇那帮为首的软骨官员的论调。
再加上那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中,要忙的事情很多。圣人又是个爱面子的人,与夫仓和谈时,场面话都说出去了,也不好在两国友好时再提出让他们将三郡归还。
而张慎来始终记着这个事。
或许那三郡在承安帝和高崇这些官员看来算不得什么,然而在他心中,这始终是大闽曾经耻辱的象征。
这个时候不把三郡拿回来,更待何时!
还有,在两国贸易中,大闽给了夫仓太多优惠。明明他们才是战胜国,却处处让对方占便宜。
所谓的气度和大气,难道就是这样表现的?
恐怕还是相关人收了别国好处,而这条线上的人都能从中拿到好处,才胳膊肘往外拐吧。
这是一个契机,让张慎来决心整顿这批国之蛀虫。
不是直接强硬的整顿,而是用一种更为温和隐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