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1章
    讪君卖直的家伙,也值得朕浪费时间去看他写的胡言乱语?
    杜晚枫说得没错,对这种东西容忍,那就是给自己找气受的。再这样下去,天下人还不都当他可欺?
    第一百五十九章 打回原形,不得翻身
    写了这道奏折后,曹禺行可是志得意满。从这些日子小皇帝对他的态度来看,就知道他的计划成功了。
    他的正直之名早已传遍敬天府,甚至扩散到周边许多地方。许多文人学子都拿他做榜样,就连朝中为数不少的官员,也都开始逢迎他。
    承安帝心有不满又如何?他顾虑着天下悠悠之口,哪怕他言辞激烈了点,也不会轻易将他问罪。因为这样做,就会有无数的人说他没有君王气度、连一点臣子的谏言都听不了。也会有更多言官弹劾他,认为他这样做不符合一个君王应有的品行,对太祖创下的言官制度怀有不敬之心。
    在曹禺行看来,承安帝他自身的性格弱点是如此明显,非常好拿捏。而那群言官虽然乌泱泱的,却没什么头脑。他只是拿他们当刀使,他们却以为他是言官最佳表率。
    有趣,有趣。
    如果大闽王朝的言官都是这样的,那他有一日未必就不能成为言官之首。通过谏诤皇帝,进一步为自己赢得威望,让他的言论化为更实质的武器,帮助他在朝中得势。
    就在曹禺行想得很美的时候,有太监来宣旨让他明早参加早朝议事。
    这道旨一宣,曹禺行心中更是暗喜。
    他就一七品给事中,平时是不用上朝的。可小皇帝特地派人来宣旨,那就是他在奏折中说的事情引起了他的重视。明日早朝,难道商量怎么对付杜家?或者是对他进行封赏的?
    以他对小皇帝的了解,听够了他那些批评的话,又不能将他治罪,那还不如升他的官。这样不但能让他闭嘴,反而还告诉天下人他善于纳谏。
    这个做法算高明,不过早在他意料之中。单单这样可不能让他闭嘴,当然他也不会太挑衅小皇帝,真要是把他激怒了不管不顾处决了他,那可就太愚蠢了。
    虽然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曹禺行在每次写折子用词上可是极为考究的。能够刺痛小皇帝的神经,可又不触及底线。偶尔也卖点好,让小皇帝气也不是,想放又不甘心。
    这样一方面得到了名声,另一方面又将君王情绪握于自己之手。
    这种快感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到的。
    在边地那些年,曹禺行就告诉自己,但凡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不择手段地往上爬。
    他中过进士,有一定才学。可大闽王朝有才学的人多了去了,凭什么人家要用你?
    他唯一能够做的便是剑走偏锋。
    也正因为他过去弹劾杜寒秋,才进入了崔行的视线,在边地这么多年还能被他给请回来。
    而这便是他在敬天府立足的法宝。
    事实证明,这个法宝押对了。每天只用写写折子,骂骂那个小皇帝,发泄一下自己在边地多年的愤懑,还可以收获到一片赞誉之声。
    就连小皇帝自己,生气的同时说不定还在劝自己,他真的是一片爱大闽之心,应该拿出君王的胸怀来包容。
    想想曹禺行就笑了。
    第二天,当曹禺行春风得意跑去上早朝,那承安帝坐在龙椅上,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他拖下去廷杖。
    曹禺行大喊:为了大闽江山社稷,臣纵然死也无憾无悔!
    喊得那叫一个大义凛然,便有不少臣子出来为他说情。
    就连首辅张慎来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平衡这种矛盾,那曹禺行确实存在问题,可圣人这样做会落人口实。
    但承安帝却是狠了心,让人廷杖五十,曹禺行气息奄奄,差点直接没命。
    直到这时,承安帝才阴沉着脸,将杜晚枫奏章上的说辞换成他的口吻说了出来。
    当“讪君卖直”这词一出,在场人皆不敢言。
    尤其承安帝这话说得有理有据,让其他人不服不行。
    想那曹禺行这段时间的作为确实太过刻意,而诽谤君主这条,哪怕承安帝治他死罪,他也无话可说。
    最后,承安帝也学着杜晚枫在奏折中说的。
    “诸位爱卿,朕如果真有哪里做得不对不妥,你们的谏言朕会听取。谁要是说得对说得好,朕还会重重有赏!然而此等投机取巧之人,却是在消磨朕对言官们的耐心和信任。你们也不希望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让朕不敢再相信你们、甚至是怀疑你们的忠心吧?”
    承安帝这话一出,刚才还极力劝阻、甚至指责圣人无容人之量的言官们都默了。
    想想也是,那曹禺行这段时间天天逮着皇帝骂,自己倒是捞够了好处,却让圣人看到他们都厌恶。
    他这样做真的没有私心?
    还有圣人刚才说的,那曹禺行这些年在边地,按理说也经历了不少事,回来后一句不说。他们这些言官,虽然偶尔也骂骂皇帝,但可不止如此。这朝中但凡有哪个官员做得不妥,他们都骂。六部还有军中,哪里出了问题他们都会上书。
    曹禺行针对性如此之强,真是越想越不对劲。
    承安帝看这些人被他说动了,心中大为快慰。
    不只是这一次,似乎从他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让这群言官们如此哑口无言、驳得他们无话可说!
    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