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2章
    虽然脸上尽是清澈的茫然,但能被选作代表在此列席,也不至于愚钝到开口问出来。
    只是腰背挺得更直,耳朵竖起听得更认真了。
    吴用作为默认的军师谋士,西门卿问出的这些问题,他并没有提前尽数想过,尤其是充满对百姓人文关怀的后半部分。
    但前半部分他已琢磨过,并打下腹稿。
    于是吴用摇着羽扇,时间紧迫,也不啰嗦,直接开口道:
    “第一个问题,立足之地在何处?在下以为,大官人有盐场两处,筑有高墙,易守难攻,且有海港海船,可做退路,因此沧州此地,便可作举事之初的立足之地。”
    为何只能做举事之初的立足地?因为沧州北临辽国,恐会两面受敌。
    西门卿全程认真倾听,末了颔首,赞同道:“可。诸位可以不同意见?”
    厅中众人纷纷摇头示意,“加亮先生所言有理。”
    不懂的像盐民们,全听大官人号令便是。
    懂的如林冲、鲁智深等人,早已知晓他们将会立足此地,也全听大官人的指挥。
    于是吴用继续:“第二个问题,如何打下立足之地?盐场有配坚甲利兵的护卫过万,北面沧州盐场此地,可先轻取清池县、盐山县。”
    “南面无棣盐场,亦有护卫队五千,可轻取无棣县。”
    “其后南北夹击,夺取有两万厢军驻守的横海军。最后南北合兵之后调转兵锋,可取庆云县、南皮县。”
    “如此,沧州四县一军、棣州一县即无棣县,便尽在掌握之中了!”(含私设,详见作话)
    此三年之间,西门卿早已验证,吴用的‘智多星’称号可算名符其实。
    此时所说,可行性亦极大。
    西门卿颔首:“加亮先生足智多谋,所言有理。”
    “此时只定方略,夺城细节稍后再议。”
    吴用得到示意,于是继续说:“第三个问题,如何治理攻占之地?攻占一地后,须使百姓依旧各安其业,使农民依旧耕地,使工匠依旧匠作,使商贾依旧往来。”
    “自然,百姓之中若有投军义士,也理当收揽。”
    吴用思考时乃是以安邦定国为出发点,所思所言尚算长远。
    比水浒传原著中,在梁山时所献计策,要更加大气。
    当然,这也是实力不同所导致。
    梁山上一众人等皆是孤身被逼上梁山的,身无长物,几乎个个穷鬼,无钱无势的。
    但西门大官人呢?官居山东提刑所理刑千户,截止目前,跟随投奔的百户十人、兵士近两千!
    本人坐拥财富无数,富甲天下,蓄养坚甲利兵护卫两万余人!
    虽世人不知,但他确实具有一方军阀的实力。
    如此有钱有兵,举事都不必依靠百姓冲锋陷阵。
    自然能以安邦定国为出发点,往长远了去看。
    吴用这么说,众人自然更没意见了。
    西门卿也点头,“加亮先生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
    于是这一点方略也定下了。
    吴用又继续:“第四个问题,之后又该向何处扩张发展?沧州既稳,便可向周边蚕食,直至占领山东,而后向西蚕食河北,之后或继续西进、或南下江南,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打仗一事,从来无定数,正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眼下还看不清。
    西门卿又颔首:“加亮先生言之有理。”
    会议厅中,其余人也无有异议。
    又确定一条方略,吴用却诚实道出:“至于后面的问题,在下并无好想法,还请大官人示下。”
    西门卿表示收到,也未强求,而是环视四周,“诸位呢?可有高见?”
    不得不说,西门大官人手下武德充沛,但能出谋划策的文人么,竟只有吴用一人。
    ……
    西门卿等候几息,见众人都默不作声,又时间紧迫,遂自己开口:
    “第一,如何管束治军?细节自有林统领和各位千户百户去践行,我只一条铁令:义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百姓!”
    “获取的权奸贪腐榨取的财宝,均分三份,一份归被榨取的百姓,一份归兵士论功行赏,一份上缴入库。”
    “第二,对民众如何安抚?如刚才所言:行军时入城后秋毫无犯百姓;缴获权奸榨取的民脂民膏,三分之一用于百姓;权奸所占之地,尽数均分给无田贫农。”
    “至于官府通过西城所,侵占而来的‘公田’,先暂时由义军统一支配,耕种所得充作义军粮草。等到除尽权奸,功成事达,万民得救时,再行还田于民。”
    盐民代表们听大官人之言,是越听越激动!
    义军缴获权奸财宝,有他们百姓一份!权奸土地,尽数分给无田贫农!就连被侵占去的公田,事成之后,也会还给百姓!
    “另,废除各项苛捐杂税、摊派徭役,只以田地多寡交田赋,以人丁繁稀服正役,除此两样赋役之外,再无税费杂役。”
    乱世是掀翻旧秩序,重新分配生产资料,建立新秩序的最佳时机。
    西门卿觉得可以趁此时机,拉低一下贫富差距。
    “诸位可有异议?”
    “没有没有!”
    “大官人言之有理!”
    “如此甚好!甚好!”
    ……
    在场除西门卿本人以外,再无富人阶级,全都是中下贫民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