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5章
    只要不公然举反旗,攻打衙门官署,只是兵士出城,便无需杞人忧天。
    之所以走得又快又急,主要是因为这次赶路不骑快马,得要十多日。
    等赶到沧州盐场,起事之前又还要策动。
    虽然已经给吴用去信,相信那边会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可也有些事需得他到后亲自去做。
    西门卿继续说“再就是出城去往沧州这一路上,需得注意的事项……”
    可起事也非小事,方方面面都要安排妥当。
    于是之后西门卿一众人等,又就出城时、赶路途中、到达之后,一些事项进行商议确定。
    等到一应事宜都商定好之后,日头也已西斜。
    于是一众人等又转场至提刑所衙门。
    提刑所最大的两个官儿,一个正千户是西门卿,一个副千户是武松,两人又都非庸人,整个提刑所早已在他们掌握之中。
    于是一众百户、总旗、小旗,共计百来人出头,聚在提刑所衙门内集会,竟是半点风声都没有透出。
    依旧是那个流程,西门卿说完时,都没用得上先前那些兵士引导,下面就自发喊出了口号:
    “除权奸!救万民!”
    “除权奸!救万民!”……
    一开始口号还不齐,几声之后就渐渐合成一股声音:“除权奸!救万民!”
    群情激奋之下,这股声音如狂风、如洪流,如山岳崩塌,气势宏大!
    尽管提刑所衙门占地大,又坐落在僻静大街,没处于市井之中。
    可据说这天傍晚,也有一些人家,隐约听到了几声呼喊,只是呼喊的具体字句听不太清。
    ……
    在四野荒地的官道上决议起事之后,西门卿送出了三封信。
    最先送达的是第一封信,到了智多星吴用手中。
    吴用一看信封,竟是他们约定的,绝密大事方才使用的暗文编号信封!
    瞬时就绷紧了筋骨肌肉,先是看一看信封、封口,确认都完整无缺,方才撕开,取出信纸看起来。
    从头看到尾,不漏一字一句,看完后信纸夹在指间,激动得浑身轻颤!
    送信的周安见对方看完半晌没有说话,心中嘀咕道:大官人叫我来送信,可这吴用先生怎么半天不开口?莫不是这人有不妥……
    就在周安思索该当如何应对时,吴用终于开口:“周安兄弟,信已收到,你暂时留在盐场罢,等待大官人前来汇合。”
    说完就出门去,来到隔壁办公间,因船队明日就要出港入海,林冲、谢希大、祝实念和常峙节四人恰好聚在一起商议事情。
    吴用首先将信递给林冲,林冲接过来看完。
    谢希大见此赶紧抽过来:“信中写了什么?怎林统领都看得屏气不敢出了……”
    “谢二,你还说林统领,你还更夸张哩!我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我来看看!是什么……”
    如此四个人看完信,比较表现的话,反而是最开始的林冲反应最沉稳。
    待四人情绪稍微平复下去,吴用就开始指挥:“常管事,趁此时机,大量购置一批石炭。不必再顾忌怕露出马脚,只管尽全力购得最大量!”
    “铁矿也是,哪怕矿场狮子大开口要两倍价格,也要尽量多购得!”
    常峙节郑重点头:“明白!若问起,我就随便扯一个谎应付过去便是。”
    “不过高炉炼铁也不一定要铁矿石,废旧铁件如农具兵器,都能重新冶炼……”
    吴用直接道:“我知你在兵屯有些门路,仍旧是那句话:全力施为!尽可能多的淘换来废旧铁件。”
    说完又看向林冲:“林统领……”
    林冲对上吴用的目光,严肃地颔首,“我会立马调回护卫队,往大官人来路上布兵,以接应大官人。”
    沧州盐场如今的护卫队,已经超越了三年前西门卿预估的一个师的兵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这一万五千人配备全套精钢的军备,战力也在不断地剿匪(土匪和贼兵)中得到历练提升。
    一万五千人的护卫队,自然不可能全部陈兵盐场。
    其中三千人轮换护卫盐场,剩下的分散在各个山头‘土匪窝’里,眼下得要调动起来了……
    吴用又看向谢希大:“谢管事,大局稳定就靠你了,在此紧要关头,万不可生出事故。”
    谢希大整个人已是全阵以待,“加亮先生放心,盐场各项物资调度清点,内外管束,我会更加抓紧!”
    如此就只剩下一个祝实念。八千盐户,约三万盐民,便是由他在管理。
    此次起事,重中之重便在三万盐民。
    吴用盯着祝实念说:“起事一事,自然要等大官人到来才能成事。可在此之前,一些准备我们却是要做好的。”
    祝实念也深知责任重大,“自然。”
    “那我们便来商议列举……”
    ……
    无棣盐场,应伯爵拆开了第二封信。
    与沧州盐场收到信后一样,各人反应大差不差。
    “加紧烧制水泥!”
    “加紧烧制红砖!”
    “紧要关头,盐场里切莫横生事端!”
    ……
    当第三封信走海路南下,又走水路西进巴蜀之地,来到白赉光手中,并被他拆开时,已经是半月之后。
    信中只有一个意思:早做准备,万万当心,情势危险时,以保存安危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