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1章
    裴相和为什么能在十年间安于磐石?
    靠的当然不可能是运气。
    也不单只是皇恩。
    他会谋算。
    还懂得如何抓紧手里的权力。
    所以,裴相和才能成为人人喊打喊杀的大奸宦。
    京都之中,谁都想他死,但只要裴相和抓紧权力,就能安坐于室,也能令百官忌惮,令当今畏惧。
    姜帆眼底闪过坚毅的光。
    少年的面容还有几分没有褪去的青涩,以及多年在京都养出的谦和,可他的眼神已初露锋芒。
    他像一柄还未出鞘的宝剑,蕴藏着无穷的潜力。
    姜娩听完,表情有些发怔。
    他远比她所想象的成熟,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以及远见。
    姜帆跟她说这些,不是想让她配合他,也不是想让她利用美色去争宠,为姜家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荣耀:“大姐姐,我跟祖父各有谋算,他有他的考量,我有我的坚持。姜家的未来,姜家的荣光,父亲担不起,那么我来担。至于你,不用因此而有心理负担,你要做的,只是保全自己,随心去做你自己就好。如今祖父再入朝堂,有他跟他的门生在,你纵是没有圣宠,没有子嗣,也照样对你后位无损。”
    这世间不止从文一条路。
    从军也是一条。
    姜帆的才华在一众世家子弟里算不上出众,更无法跟沈非空或是钱执光那样有天赋的人相比。
    他想,与其跟天下寒窗苦读多年的文人去抢一个中举的名额,不如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姜帆说罢,翻身上马。
    少年双腿一夹马腹,勒紧缰绳,扬长而去。
    姜娩望着他打马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
    金钏羡慕道:“姜小公子真意气风发啊。”
    银珀一笑:“若姜小公子真能在边关之地挣个前程出来,等他再回京都时,必然能引得不少闺秀芳心暗许。”
    送别完,姜娩弃了来时的马车,准备在回宫前再逛一回京都,感受一下宫外的自由。
    路过一间珍果铺时,她停下脚步。
    金钏跟银珀跟着停下。
    姜娩静静地站着,眼底划过一丝挣扎。
    她记得,在唐园时,自己说过要给裴相和买糖。
    但她也不止一次地暗暗在心底跟自己说过要跟裴相和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纠结过后,姜娩的脚还是没能迈开。
    她望着人来人往的珍果铺,眸光一定,俄顷,做了决定。
    算了。
    最后一回……
    这是她最后一回心软。
    以后……
    以后她就再也不要对他心软了。
    在心里不断地重复完这几句话以后,姜娩提裙,进了珍果铺。
    在她们主仆三人进铺子以后,一直潜伏在人群里的人便不动声色地将暗中尾随的宫廷侍卫引开,分别往各处站着,把珍果铺围了起来,还弄来了一辆马车。
    等姜娩买完糖果出来,就被人拦住去路。
    为首之人,有些面熟。
    待那人走近,姜娩便将其认出。
    是那晚在画舫上等裴相和的管家。
    他是端王府的人。
    第243章 谈判
    姜娩警惕心起。
    除了想起那晚游船之上周端提及她的话以外,姜娩还记得姜老太太同她说起过一事,便是端王府给太傅府下过帖子,邀请她去端王府赏花。
    当时姜娩记着游船一事,明白要躲着端王,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推了。
    管家见到姜娩时,觉着她的身形熟悉,但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何况那晚姜娩陪裴相和去游船赴宴时穿的是男装,做的也是男子打扮,管家眼力再好,也无法将眼前的姜娩跟裴相和的男宠联系到一起。
    金钏跟银珀见情况不对,挡在前头。
    端王府的护卫约十几人。
    姜娩看了眼四周。
    护卫们上前一步。
    她心知,这回怕是没法跑了。
    管家一笑,脑海里回响起端王的命令,哪怕明知端王此举不妥,可他一个做下人的,只能照主子的吩咐办事:“皇后娘娘,我家主子今晚设宴,特意吩咐老奴来请您过府一叙。”
    -
    城外三十里处。
    杂草丛生。
    荒凉的亭子里,两道身影对坐。
    亭子之外,两方人马手执武器对峙。
    得知乌津离开京都的消息,裴相和在天还未亮时就带人追来,将人围堵于此。
    对面的乌津面上不显,心里却慌得不行。
    他是真没想到裴相和的动作如此快。
    他于一月前入京都,一直住在端王府隐藏行迹,并且暗中给端王出主意,让端王接触裴相和,先以金银珠宝贿赂之,再与其来往,熟识,想要借用裴相和的势让端王逐步掌握实权,再利用周弼的权在前朝培养势力。
    如此,方可让端王与当今形成对立之势。
    端王那个蠢货,至今还以为得到了武王的支持,还有乌家做后盾,做着登基的美梦。
    可他耐不住性子。
    遇事急躁。
    那晚游船之上,乌津起先也在,只是没有在裴相和面前露脸,而是将寒食散弄去之后便先一步离开。
    让裴相和服用寒食散,也是想要裴相和从此上瘾,以此控制他,还想把他跟端王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扶端王上位,搅乱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