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7章
    唯一让成祯帝心中犯嘀咕的只有一个黎至清,此人面上的担忧惊恐不似作伪,忧惧程度比身为穆谦亲兄长的穆诚还高,成祯帝本就对黎至清与郁弘毅的关系有所怀疑,此刻更对黎至清不放心了。
    还在空地上发狂的大宛良马成了众矢之的,因着碍于成祯帝的命令,众人不敢拿兵器,只得合围而上,欲以人力钳制它。没想到此举激怒了那马,更加的发起狂来,前蹄跃起踢飞了数名禁军后,冲着大殿方向疾驰而去。
    黎至清位居末席,离着门口本就近,自打穆谦出了大殿,他一门心思都在穆谦身上,目光吝啬到不肯分给殿内分毫。突然,背后被人猛地一推,黎至清直接冲着殿门栽去,而此刻大宛良马正冲着大殿奔来。
    黎至清重重地摔在地上,眼见着那匹大宛良马奔着自己而来,心道我命休矣,此刻他只想再看穆谦一眼,奈何被这大宛良马挡住了视线,黎至清突然难过起来,看不到最后一眼了……
    千钧一发之际,三支羽箭正中马头,大宛良马在冲进大殿的前一刻中箭倒地,黎至清的视线越过那马,正对上仍保持射箭状态的穆谦,后者脸上面无血色,比方才在马背上时脸色更差,显然被吓得不轻。
    两人相视一眼,穆谦脸上才露出劫后余生的笑意,眼见着穆谦笑了,黎至清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成祯帝却不高兴了,等了几十年的大宛良马就这么死了,死在了自己极为看重的儿子手里,还是为着一个无关紧要的外人,登时脸色就不好看了,冷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一场宴饮不欢而散。
    回了暖阁的成祯帝极为不悦,容成业在旁陪着,连大气都不敢出。
    方才穆谦看向黎至清的神情狠狠刺痛了成祯帝的眼,那样担忧的眼神,绝对不是普通同僚间该有的,这两个人之间绝对有什么!加上穆谦两次拒婚,再联想到两人住在同一个府邸中,黎至清搬出晋王府后,穆谦又凑了上去,成祯帝眼神一点一点冷了下去。
    “陛下,安武堂的事太过蹊跷了,晋王殿下那一箭射到殿内都已经无力了,显然他的目标就是那朵花。再加上当时情况紧急,若是他不出手,左司谏怕是要命丧当场,您就看在他救人心切的份上,别生气了吧。”容成业看不得成祯帝冷脸生气,怕他气大伤身,忍不住劝了起来。
    成祯帝倒是真偏疼容成业,见他举手投足都小心翼翼,知道他也被吓得不轻,缓了缓脸色道:
    “安武堂两匹马失控这桩事交给你去查,能办妥么?”
    “当然,臣在大理寺就是干这个的,您放心!”容成业不怕接差事,就怕成祯帝自己生闷气。
    成祯帝点了点头,“那就交给你去办,只一条,不许起卦,说了你多少回了,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容成业见状,知道成祯帝不生气,挠了挠头笑道:“听话,别人的话不听,舅舅的话还是要听的。”
    “浑小子!”成祯帝笑骂一句,摆摆手让他自己忙去,还没等容成业退出暖阁,成祯帝略一沉吟,又把人喊住,“你去趟东府,把肖瑜喊来。”
    第145章 除夕
    两日后便是除夕,宫内大小宫宴,成祯帝均已身体不适为由,不再出面,连除夕的阖宫宴饮也只是草草露了一面,就把场面交给穆诚主持。
    赐给亲贵的赏赐,今年依旧循了旧例,穆诚和容成业是独一份的,穆诣次之,而给穆谦的,与其他在京的亲王并无二致,一点也瞧不出新得脸王爷的优待。
    安武堂的事不肖一日便传得满朝皆知,再加上后续成祯帝对穆谦表现得不咸不淡,东西两府把此事当作乐子,皆幸灾乐祸的觉得刚得了陛下青眼的晋王殿下,怕是要因着一匹大宛良马,失了圣心。
    而禁军,特别是跟着穆谦从北境回来的几个营,纷纷替穆谦打抱不平,皆言晋王殿下视部下如手足,在战场上连一个普通士兵都不会放弃,更别说是跟他肝胆相照的先生了。
    但是禁军打抱不平的话,在这权贵云集且视人命为草芥的京畿,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在京畿权贵眼中,一个出身登州小门小户的左司谏,哪里比得上贡品大宛良马重要,哪里比得上圣心重要,都觉得穆谦糊涂,刚刚因着战功得了宠,一下子就从云端跌入尘埃。
    作为当事人的穆谦才不管旁人怎么想,要是让他亲眼看着黎至清出事,那还不如要了他的命。此刻,他刚从除夕阖宫宴饮上偷跑出来,既然成祯帝不在,他就没必要再做表面功夫,那些苦口婆心让他去找成祯帝认错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冷嘲热讽,穆谦懒得再听,直接打马回了府邸,毕竟家中还有人在等他一起守岁。
    刚进主院,便听到一阵洗脑之声。穆谦往殿内瞧了一眼,一桌子酒菜摆得整整齐齐,另一边案上,黎至清正执笔伏案,而旁边正初和银粟正在闹着要黎至清写福字。
    “先生可不能偏心,你刚刚给银粟写了三个,那我得再要两个!”正初说着,笑嘻嘻地把一张大红纸铺在了案上。
    黎至清还没说什么,银粟却不肯了,“我那是要给仲城大哥还有玉絮的,你又是替谁讨得?我家先生病还没好,不能累着!”
    仲城已然成家,穆谦每年都早早放他回去与家人团聚,而往年寒英、玉絮、银粟、正初这些没成家的,都是在王府跟穆谦一起过年的,今年寒英外放,玉絮尚未回京,就只剩下银粟和正初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