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贺庭岳会喜欢姜榆了。
安团长拍拍她的肩膀,“罗珊,感情这件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能钻牛角尖。”
罗珊笑了笑,从姜榆拉着自己跑的那一刻,她脑海中闪过很多画面。
她的人生丰富多彩,贺庭岳的分量实在算不得多重。
想要放下并不难。
“我知道的,还是抓紧离开吧,我怕发生二次爆炸。”
安团长点点头,后怕道:“刚才多亏了姜榆,回头得好好感谢她。”
……
人群疏散得差不多,贺庭岳便勒令姜榆回家去。
实在是舞台那一场爆炸,让他心有余悸。
尤其是得知姜榆在那边的时候,他觉得心脏都要炸了。
也正是舞台那边出事,他们才抓到了李嫂子的同伙。
现在或许不应该称呼为“李嫂子”,经过拷问,已经可以初步判定这人不是李素琴,她的代号叫白兰。
姜榆满腹疑问,但贺庭岳没空解答,她只得先回家去。
才走进大院,便听见徐丽华骂骂咧咧,抓着狗娃不让走。
“姜榆,你回来得正好,这狗崽子又回来偷东西了,快瞧瞧你家丢东西没有。”
姜榆摇摇头,“徐大妈,我家锁门了,他进不去,他偷你家什么东西了?”
徐丽华气愤不已:“这狗崽子偷我的钱!”
狗娃和二妞大概没想到大家会提前回来,被徐丽华逮个正着。
姜榆看着狗娃,心里突然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李嫂子不是李嫂子,那这两个孩子呢?会是李素琴的孩子吗?
姜榆走了过去,目光如炬。
“你不是狗娃,你本名叫什么?”
如果这真是李素琴的两个孩子,怎么会连亲妈都认不得。
狗娃到底还是个孩子,脸上的心虚根本掩饰不住。
他瓮声瓮气道:“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姜榆道:“李嫂子已经被抓起来了,你要是知道什么,坦白从宽。”
二妞脸色大变,原本跪在地上的她朝着姜榆爬过来。
“姜阿姨,不关我们事啊!她说,只要我们改个名字,当她的孩子,以后就不用饿肚子了。”
徐丽华听得云里雾里。
这个不是狗娃和二妞,那会是谁?
佟方大步自外面走进来,脸色冷峻。
“真正的狗娃和二妞呢?他们去哪里了?”
两个孩子纷纷摇头,“我们不知道。”
姜榆心里发冷,那母子三人,怕是凶多吉少。
就连李素琴的婆婆,究竟是怎么死的,还得好好查查。
徐丽华立马松开了狗娃,一退两米远。
“他不是狗娃,那他是谁?”
姜榆没有解释,转而看向佟方。
“把他们带过去问话吧。”
佟方把两个孩子带走后,大院炸开了锅。
“这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孩子不是狗娃和二妞,那李素琴呢?”
“舞台怎么会突然爆炸啊,是不是有人埋了炸药?”
“姜榆,你快给大家说说啊!”
姜榆满脸疲色,“有些事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等明天厂里出通告,大家就知道了。”
她没再多说,转身进屋。
段玉珍却从屋里走了出来,把自己被人绑架的事说得绘声绘色。
又和大家说了炸药的事,搞得大家心中惶惶不安,担心家里也被人埋了炸药,纷纷跑回家检查。
众人一哄而散,段玉珍还没反应过来。
她不由得想起“李嫂子”,能神不知鬼不觉埋下炸弹,又提到了“任务”。
说不准这人真和姜榆说的一样,就是个间谍!
段玉珍神色一凛,发现间谍,那自己岂不是立功了?
她心情突然激动起来,期待着二厂的奖励。
第233章 我这人就看不惯别人浪费
姜榆安抚好贺飞燕和两个孩子,才出去洗漱。
洗完澡,疲惫散去,她坐在炕上等贺庭岳回来。
突然觉得灵感涌动,她忍不住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一篇国棉厂工人和间谍斗智斗勇的文章。
时间在笔下流逝,直到姜榆觉得脖子有些酸,抬头看了一眼时间。
她放下笔,起身走出去,在堂屋站了一会儿。
没等到贺庭岳回来,想着他今晚未必会回家,才转身进屋睡觉。
果不其然,贺庭岳一夜未归。
因为昨天那些事闹的,姜榆一晚上没睡好,脸色有些苍白。
再怎么疲惫,班还得上。
“飞燕,你们拿着钱去外面吃早饭吧,中午我给你们从食堂打饭回来。”
贺飞燕点点头,“嫂子你快去上班吧,我们不会饿着的。”
姜榆虽然握着贺庭岳的工资,但该给三个弟妹的零花钱还和从前一样,从没断过。
贺飞燕生活中需要的很多东西,姜榆都给她置办好。
她握着零花钱都没处花,天天在外面吃早饭都行。
姜榆牵着自行车出门,又瞧见段玉珍坐在外面跟人讲昨天的事吗,跟唱戏似的。
姜榆摇头失笑,没插嘴,骑着自行车出了胡同。
来到厂里,大家也在讨论着昨晚的事。
吴金顺问道:“姜榆,我听说第一个发现的人是你,你给大家说说呗。”
他都要好奇死了。
毫无疑问,姜榆这次肯定立功了,还是个大功!
姜榆把昨晚的事,从发现段玉珍被绑,到发现炸药,简单和他们说了几句。
吴金顺觉得后怕,“幸好你机警。”
周雪不想夸姜榆,只好转移话题:“我倒觉得这位段玉珍同志立了功,要不是她被绑,姜榆怎么能发现炸药的事?”
姜榆不予置喙,谁的功谁的过,厂里自有判断。
还没有落实的东西,她就不多期待了。
到了下午,事情基本查明,为了安抚人心,厂办下了通告,让周雪通知全厂。
厂里混入间谍一事,叫大家震怒。
好在炸药已经排查干净,二厂成功躲过一劫。
姜榆不得不承认,周雪的嗓音条件很适合做播音员,能够抚慰人心。
尤其是当喊出那句“请各位同志放心,继续投入到生产岗位中,厂里将竭尽全力保护诸位的人身安全”,听得人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继续为二厂做贡献。
这只是初步通告,很多细节方面不方便公布,姜榆明白事情肯定还需要深入调查。
最能平静人心的,是时间。
短短一周过去,大家已经把间谍的事忘得差不多。
该吃吃该喝喝,耕耘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转眼又到单休日,有人提前过来通知,要送煤球过来。
姜榆提前拿好了购煤本,在家里等着。
按照城里的供应,每月每户三百斤煤球,分三次送来。
这是这个月的第二次。
姜榆家里要烧炕,这三百斤煤球根本不够用,
先前用的,是她进门前,贺庭岳就找朋友送来的。
他有个朋友在山西煤窑工作,别的地方缺的东西,他那边还有富裕。
多花一些钱,他每年都会叫人送来。
姜榆算了算家里这批煤球,估摸着还不够过完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