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拙在一旁看书,粉黛讲的绘声绘色,他却连头也没抬。
时间转眼到了元宵节,新帝正式登基,是为明帝,改年号为景兴。
新帝登基当天,边关传来捷报,大军已夺回凤城。
目前士气大盛,但乌塔和北越增兵了,显然不死心,情势依然严峻。
边关战事未歇,朝廷百废待兴,眼下最缺的便是人才。
明帝登基后,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青年才俊,填补朝堂上的空缺。
然而,人还是缺的厉害。
温国公两朝元老,温氏树大根深,谋反一事牵连的人数不胜数。
距离春闱却还有三个月,赶考的举子多数已经到了盛京。
明帝当机立断,一拍龙案:“把春闱提前,就定在二月二。来不及考的九月再加一场。”
“朕就不信,我泱泱大国还能缺了人才。”
科考本来三年一次,加了一场恩科,学子们无不欢欣鼓舞。
这意味着即使二月不中,九月还能再考一次,不用再等三年。
二月二,龙抬头。
天还未亮,一个少年公子坐在书桌前,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坐姿,背挺得笔直。
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四个大字“韬光养晦”。
沉思片刻,他提笔重重的划过,打了个大大的叉,然后扔掉笔站了起来。
“阿松。”他唤书童。
阿松很快进来,睡眼惺忪:“怎么了公子?”
“给爷收拾东西,爷要去考试。”
阿松眼睛一瞬间睁大,他上下打量了几遍眼前的人。
见他神色认真不似开玩笑,阿松激动的眼睛都红了:“欸,好,我这就去给公子收拾。”
他知道,公子等这一天很久了。
时间一到,各地学子带着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成果,怀着崇高的理想走入了贡院。
考试结束后,试卷当场密封押送入宫,主考官带领翰林院官员连夜批改。
新帝对此次科考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因此从考试到阅卷,没有一个人敢动手脚。
毕竟,刑场台阶上的血还没洗干净呢。
连续加班加点批改了三天后,成绩出来了。
主考官看着前几名试卷,尤其是那第一名,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老眼昏花了。
主考官叫唐鸿钧,今年已是花甲之年,一生的心血都挥洒在教书育人的沃土上。
说一句桃李满天下不为过。
他自认对自己每届的学生不敢说了如指掌,最起码也是知道的七七八八,尤其是比较出众的几个。
咳咳,不管是成绩出众,还是别的方面出众。
只是,这次科考的结果,还是让他大吃了一惊。
啊不,是几惊。
老人家不放心,将几份试卷让所有阅卷人挨个检查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
唐鸿钧只得带着一肚子的匪夷所思将结果递上了龙案。
新帝批折子批的人快无了,就连季拙都被拉来抓了壮丁。
“陛下,这不合规矩。”季拙无奈。
“哎呀,又没让你批,你就帮朕把要紧的先挑出来,以前上课你也没少帮朕写作业啊。”
季拙简直想拍桌子咆哮:那能一样吗?
鸡同鸭讲了半天,他认输了。
只好给皇帝打起了下手。
唐鸿钧来送结果时候,看见季拙,脸色更复杂了。
皇帝搓搓手:“来,让朕看看,咱们一甲三人都有谁。”
皇帝喝了口茶,翻开折子,看清头名是谁后,一口茶喷了出来。
第92章 榜下捉婿
第一个名字是,林无忧。
盛京那个有名的文不成武不就,虎父犬子的浪荡公子哥,林无忧。
看见皇帝的反应,唐鸿钧心里平衡了。
果然失态的不止他一人。
季拙上前探头看了一眼,只是眉毛挑了一下,便没有其他反应了。
皇帝纳闷:“子青,你到底看清了没,这头名居然叫林无忧?是我知道的那个林无忧吗?”
季拙淡定道:“就是他。”
“不是,那你反应怎么这么平淡?”皇帝纳闷。
又看了看面色正常的唐鸿钧,怎么就他一人这么大惊小怪?
殊不知,老头子私下已经惊完了。
季拙笑笑:“也不能说完全不惊讶,只是接受的比较快而已。”
见君臣两人都在看着自己,季拙接着说:“我和无恙的事被她家里人知道后,无忧公子找我喝过好几次酒。”
“一上头,话也就多了,我那时就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了。”
皇帝点头,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新的疑问又产生了:“那他之前为什么作出那副烂泥扶不上墙的纨绔样?”
林大将军因为这个三子没少被文官讥讽。
季拙叹了口气,无奈道:“皇上想想您登基之前,林家的处境。”
皇帝拍了下额头,这问的是个什么傻问题。
林炳手里握着三十万兵权,长子驻守边关,次子乃天子近卫。
树大招风,先皇本就想铲除林家,若林家再出一个文状元,先帝怕是连觉都睡不着了。
唐鸿钧也想到了这些,想到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心里发酸。
本就是璞玉,却要装作顽石。
不过看来林家对这位新帝很放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