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7章
    空闲的时候都会陪着明宣一起读书练武。
    明宣虽然很是喜欢许凛然,可是她也看得出来,明宣也很依赖宋恒越,这是孩子的天性。
    许凛然是表舅,明宣的这份亲近就显得更加可贵。
    而宋恒越是父亲,那股亲近就好像是理所应当。
    所以对比起来看着像是明宣更喜欢表哥一样。
    沈书仪并不会因为前世的种种,让明宣对宋恒越不亲近,这种事她绝对不会做,更不会对孩子提起他的不好。
    他们夫妻二人的好坏,不应该影响到孩子。
    对于孩子好的一切,她都愿意去做。
    毕竟她跟宋恒越如今的状态基本都是为了孩子。
    “世子,明宣慢慢大了,有些事情他小时候不介意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懂,现在不一样了,他是个有思想有眼睛的孩子,你做任何事情之前请千万想一想他。”
    明宣的出生和生日宴就没必要再拿出来说了,那是她自己的不忿,孩子其实没什么感触。
    因为明宣能够看到的能够感受到的就是他父亲对他很好。
    她也得渐渐地放过这些事儿。
    宋恒越坐在烛光阴影中,重重点头,“我会的。”
    他会对明宣好,也会对妻子好。
    再多的保证都不如行动,他明白这个道理,也会做的更好的。
    西戎使者终于在八月下旬来到京都,他们这一行历经了一个月半才来到京都。
    可以想象路上是有多么的拖延。
    不过朝廷上下从未有人催促,毕竟事实和大军就摆在眼前,就算他们在怎么挣扎,这京都他们也是来定了。
    宋恒越身子还没有好全就立马上岗,论战好几日。
    宫中来了旨意。
    所有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官眷入宫参宴,庆王府作为宗室,自然也得参加。
    庆王妃带着沈书仪宋灵犀和明宣参宴。
    作为国宴的万喜殿宽阔无比,可以容纳上千人参宴,她们的位置就在皇上皇后妃嫔皇子之下。
    沈书仪刚刚坐下不久,宋恒越就来了,他压低声音,“今日之宴主要是西戎送上贡品,没有别的流程,你可以松快一些。”
    话虽如此,看着这满殿朝臣和官眷,谁不是恭恭敬敬,哪里敢把这里当自家地盘使用。
    沈书仪看了一眼明宣,摸了摸他的头,“明宣,你不要到处乱跑。”
    很快进入正题,西戎的主使是他们的三皇子,他带着西戎使者走进大殿。
    他们献上战马牛羊,金银财宝,土地。
    大夏这边喜气洋洋,西戎那边满脸屈辱妥协。
    宴会到了后半场,秋意浓带着两个孩子走了过来,让明宣跟着他们一起玩。
    “叔母,可否把你的好儿媳借给意浓一会?”
    庆王妃听着她顽皮的话语噗嗤一声笑出来,“四皇子妃说对了,书仪可是我的好儿媳,怎能借你,只能让她陪你会了。”
    秋意浓骄矜一笑,“那她这会就归我了。”
    “现在御花园那边的秋桂正美,我就想要个美人陪我共赏。”
    沈书仪“……!”
    所以她就非得去?
    “行,走吧,我倒是去看看什么秋桂能迷了你的眼。”
    眼睁睁的看着妻子跟四皇子妃走远,宋恒越看看自己旁边玩的高高兴兴的三个孩子,又看了看斜对面形单影只的四皇子,对上他戏谑的目光。
    宋恒越叹了一口气。
    “行吧。”
    不就是带孩子吗,他带就是了。
    御花园中当然不止秋桂,这个时节菊花也开始崭露头角。
    两人把臂同游,秋意浓轻轻地舒展了一下身体,“香味宜人,不过也只适合远观,若是挨得太近又有一些熏人了。”
    沈书仪一直喜欢清淡一些的香气,赞同的点头。
    “我院中也有一株桂花,每日闻着香味再配上清茶桂花糕就足以消磨半天。”
    “我还以为你每天只会沉浸在账本中呢。”
    沈书仪做事认真,明明同样都是簪缨世家,同等的富贵,她只学会了享受,也只想享受。
    可沈书仪就不一样了,享受只是其次。
    秋意浓只是想想自己过一段那种日子都觉得浑身难受。
    “看账本也是一种消遣。”
    至少大部分时候对于她来说都是,她看到的不是繁复的工作,而是滚滚而来的钱。
    她其实也有不喜欢的事,就是人情来往,虽然她可以做得很好,但她实在是不喜欢浪费时间。
    只送礼还好,可要上门消磨大半天,对她来说就是一件难受的事。
    对她的话不置可否,秋意浓摘下一枝桂花,给她插到头上,“不说这些了。”
    这些只有沈书仪才能感觉到享受。
    第163章 老师为了保护我受伤了
    “西戎这次还送上了好几个美人,可惜我家夫君是无福享受了。”
    “唉,身为女子真是艰难,权势无她们半点好处,这背井离乡倒是需要她们填补了。”
    那一个个花骨朵样的女孩子,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熟悉的故土乡音,面对满是陌生和奇怪目光的环境该怎么生活。
    沈书仪拍了她一下,“这种话少说。”
    虽是事实,可也不该她们说出来,西戎是主动挑衅开战后战败的,并不无辜。
    “你是四皇子妃,宫中又人多嘴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