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章
    “我看您也就只会倚老卖老,才能发挥自身的优越感了,却不知,早有圣贤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您霸占着读书人的位置,享受着读书人的资源,却一无是处。换做是我,早就一头撞死了,哪里还有脸皮在这里指手画脚?”
    这话实是杀人诛心了,周围一片静寂,唯有那老者一口老血堵在嗓子口,只差没有背过气去。
    许多人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思,那老者姓王,正如陶溪所言,这人素爱倚老卖老,指手画脚。这里好些年轻人都被他或多或少的阴阳怪气的呵斥,嘲讽过。
    碍于他年纪大了,众人也不敢太过于得罪此人,最多不过躲着走些。
    因此陶溪如此明目张胆的骂他,也算得上是骂出了众人的心里话了,众人心中也颇为畅快,一时间竟也无人站出来替他解围。
    当然,其中也有怕陶溪牙尖嘴利,自己引火上身,吃鸡不成蚀把米的原因在。
    陶溪目光扫过众人,被他看到之人都不由的缩了缩脖子,就怕他突然逮到自己开喷。他们身为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岂能跟陶溪这样的人逞口舌之利?他们的脸还要不要了?
    此时的他们好像已经全然忘记了之前对于陶溪的责难。
    见众人安静如鸡,陶溪心下略微满意,看来他着重选一个出来杀鸡儆猴还是有点效果的。
    “有那个时间管别人的事儿,还不如多去看看书,写写文章提升一下自己。诸位,我说的可对?”
    众人面面相觑,这时,最先开口道破陶溪身份之人站出来打圆场,“陶郎君,你大抵是误会我等的意思了。大家也只是替你不值,抱不平而已……”
    陶溪冷笑,他可不是傻子,连针对他的敌意都分不清楚。“我与诸位萍水相逢,谁也不认得谁,倒是不必浪费了诸位的好意了。
    我奉劝诸位一句,立身先立德,方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若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之辈,即便将来入了官场,又有几人能遵循本心,守圣人之言,为君分忧,为民做主?”
    有人脸上露出些许惭愧之色,有人却不以为然。
    陶溪看在眼中,却不再多言,他言尽于此,至于这些人听不听,就与他无关了。
    就在此时,一阵掌声响起。
    陶溪抬眼看过去,就见一布衣老者与一锦服的中年男人站在一旁,也不知道看了多久了。
    而掌声则是那面白无须的中年人抚掌发出来的。“好,好一个立身先立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两人与满屋中的读书人气质大不相同,很明显,他们并不是前来看书或者买书的。
    “你就是陶溪?”身着布衣的东篱先生问道。
    这人虽身着布衣,然而身上却并没有落魄的意味,反而在气势上比起一般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陶溪以前也是见多识广之人,心知此人不是一般人。对方对他并无恶意,他也不是不讲理之人,当即按照这里的礼节,拱手行了一礼道:“正是。”
    第19章
    中年人似乎很是好奇,出声询问道:“陶郎君,你既是读书人,又为何去做了赘婿?”
    他话语中只是纯粹的好奇而已,要知道历来从未有过读书人放弃自己的前程,上门入赘的。所以他有这一问,也是跟稀松平常之事。
    “额……”陶溪有些头大,这让他如何回答?说自己不是土著,早就已经不指望能科举中弟,就想做个咸鱼混吃混喝?
    看他欲言又止的模样,东篱先生看了周围一眼,也觉得此处也不是说话的地方,便招手道:“陶郎君,不如进里间一叙?”
    他本来也是对陶溪有看法的,不过刚刚听了陶溪一番言语,心中对他的看法也有些改变。他也想知道陶溪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做出如此选择来。
    所有人都盯着陶溪,陶溪也不好拒绝,只能点头应下。
    等陶溪进了里间,外面的人分纷纷猜测起这两人的身份来,然而,猜了半天,也没个结果,只能不了了之。
    陶溪跟着两人进了里间,各自落座。
    “老夫姓魏,号东篱,这位姓徐,你便唤他老徐即可。”东篱先生先做了自我介绍。
    陶溪心中一凛,想到刚刚在门口牌匾上题字的东篱先生,想来就是这位了。而他也很有可能就是这间书肆的幕后东家,至于这位老徐,应该就是他的友人。
    想到此,陶溪心中肃然起敬。能打破世俗的格局,开设这间书肆,为读书人提供便利,在如今,可以说是有大胸襟大格局之人了。
    陶溪再次起身拱手见礼,“原来是东篱先生,徐……先生,这厢有礼了。”
    那位姓徐的中年人不愿透露姓名,他也不可能真如魏东篱所说叫老徐,便只能叫徐先生以示尊敬了。
    老徐面色有些古怪,想来是第一次听见有人这般叫他。不过他动了动唇,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只就着之前的热茶喝了一口,用以掩饰。
    东篱先生看他一眼,怕对方会对此有意见,可见他没说什么,也没有什么不悦之色,遂放了心,摆摆手道:“陶郎君不必多礼。”说完便接着刚刚在外头时候的话题道:“不知可否说说刚才的问题?”
    看来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这个问题了,陶溪也知道,自己是必然要拿出一个说法来的,不然外边的猜测只怕会越来越离谱。反正早晚都是要澄清的,当然是宜早不宜迟,趁此机会,拿出个说法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