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叫《西域记》吧。
刘彻接见了张骞,听了他的禀报和对未来用羊毛控制匈奴的构想,一片和谐的气氛中,张骞趁便提起自己想写书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天子的脸色有点微妙,但并没有反对,最后甚至好像还在忍着笑,弄得他一头雾水,回去还在想是不是自己讲错什么话了。
却不知刘彻立刻喊话李世民。
“你们《大唐西域记》被抢注了哈,现在是《大汉西域记》了。”
李世民不在意,张骞又没跑到身毒去,名字抢了就换一个呗。《大唐身毒记》也不错。
元朔四年,三月。
呼淤骑马奔驰在草原上,避开了几个部族的牧场,绕了不少远路。
有时候远远看见有羊群的影子,他也会迅速绕开,避免被人发现。
二月底就出发,三月下旬,他才到了曾经匈奴人的牧场,现在汉人的朔方城。
快到的时候他才放松下来,不再避着人。因为这里商队云集,有些被夺了牧场的匈奴部族也同样赶着大车过来买茶叶。现在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到五月里剪了羊毛之后,这里才真是沸反盈天,各种口音吵得人头疼。
但呼淤没有跟商队一起来,一个人骑着马还是很显眼,所以他快到时就找了个商队,说自己跟部族的商队走失了,请求随行。
一个警戒心不太强的队伍接纳了他,到了朔方城,他说去找自己的部族才分开。
他当然没去找,而是去求见朔方郡的郡守,他有重要的消息禀报。
朔方的郡守不是别人,是没做成国相也没死的主父偃。
刘彻不太想平白失去一个人才,但主父偃这性格实在是有取死之道,所以他打算挽救一下看看,要是非得作死那就死吧。
除了明言警告了一番,他没让主父偃当国相,也没让他去查诸王,而是让他来朔方做郡守。有什么脾气对匈奴人使嘛。
主父偃是有些恹恹的,他跟项羽一个看法: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人生无趣啊!不让他回家乡显摆,而是来边境跟匈奴打交道,真是叫人扫兴。
匈奴懂个屁啊。
不过他也不是提不起兴致就不干活的人。相反,人到中年贫困半生才得到富贵掌握了权力,他是以十二分的热情来工作的。
呼淤求见,他就算在午间小憩,也立刻起身接见。
要不怎么说他功名心强呢,来这也就一年左右,不等人翻译,他已经听懂这个口音很重的健壮的匈奴青年在说什么了。
“右贤王怨恨河南地被夺,四月间预备来攻?”
呼淤可听不懂汉话,等翻译了才点头,又说了一串句子,却是将自己的部族报了出来。
主父偃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陛下早有警告,右贤王报复进攻的事不能令他惊讶,倒是包括呼淤在内,已经有六拨匈奴小王派人来报告的这个情况,令他暗暗生了惊讶。
不过他没有对呼淤说起其他部族的事,只是和蔼的答应他的请求,不会因为他们的部族被迫参与其中而记恨,若是抓到他们的勇士,会在私下里释放,然后就让呼淤去休息了。
当然,规格还是上等,因为来报信的小王不放心,派来的往往是自己的亲儿子。
“羊毛……财帛动人,竟至如此。”
汉匈尚在敌对,汉军刚刚起势,还在相持阶段,这些小部族就为了羊毛的配额,偷偷前来报信。将来若有大胜,这些匈奴部族想必会果断投汉吧。
主父偃负手出了会神,令人备马,他要去朔方的毛纺厂看看。
毛纺厂的负责人自然还是魏商,他赴任以来,兢兢业业,把个朔方建成了毛纺中心。
这里跟赵常的老家一样,除了牧场多牛羊多,还有矿多。
刘彻拿着矿产分布图指点江山,很快让人在朔方也建立了铁官,老规矩炼焦炼铁炼钢三管齐下,炼焦产生的煤焦油拿到提炼羊脂膏,加上毛纺厂,朔方城很快成为热闹繁华的边境大城市了。
主父偃来了之后最关注的是防御,然后是搜集匈奴情报,做好与匈奴的通商——他学纵横术,既然来了这里,当然要为下面的战事以及战事后的分化做准备了,这是他本职。
所以毛纺厂的事情,一般是魏商报上来什么,他看着没问题就同意了,还没有亲自去看过。
直到今日,看到匈奴小王不仅不因为牧场被夺而停止卖羊毛,更是为了羊毛生意冒险来泄露军机,他才起心前往。
其实不是为了看自己不熟悉的毛纺厂,而是为了表达态度,勉励魏商几句,让他继续做大做强,免得匈奴人的羊毛卖不动,坏了下面的计划。
对了,魏商前些天报上来的扩建之请,本来他觉得没必要,是打算放两天后否了的,现在看来不必,要扩,要大大的扩。
魏商不知道因为匈奴右贤王含愤报复的一场军事行动,引得匈奴一群小王报信,惹得太守主父偃对毛纺厂看重,本来不打算拨的钱已经准备拨下来了。
他正在勘测准备扩建的地址,因为匈奴人卖过来的羊毛越来越多了,而朔方郡又缺人,所以他准备把人力改成水力。
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早在上谷郡时他就定下并修改了多次厂内制度,好处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了,毛纺厂开始运转之后不用他耗费精力多管,他只放了一半精力在经营管理上,另一半精力则用来与工匠一起钻研水力纺织的机器。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