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2章
    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出身大族的官吏为了把持朝政,扩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荐自己的亲属故旧,因此豪族子弟进入了官场。
    这是除却联姻制度外,豪强子弟进入官场的手段。
    因此他们一个个不断形成了以家族为势力的政治势力,最终威胁了中央的统治。
    每一次说到选拔官员的制度,我们就不得不感叹一句“科举制度”真的牛!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登上历史舞台。
    不断完善和改革的“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公正、公平的机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完善的“科举制度”只要是读书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做官,考试时试卷糊名,因此科举考试不问出身,只看实力才学。】
    刘秀闻言,心神动荡!
    他原本阴云密布的心中此刻顿时射入绚烂的光线。
    自汉高祖建立大汉以来,汉文帝确立了“察举制”,汉武帝确立了“征辟制”、“孝廉”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且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但随着时间,到了如今东汉,察举选出来的人大多还是在某地背后拥有人脉,他们背后自成一派的人。
    征辟制,更是如此,被征辟的往往是社会上颇具有声望的人,或者是某些大臣的亲近之人。
    总之,他们的身后都有着己方的势力,更不必说后来的“任子制度”了。
    而这个“科举制度”,刘秀顿了顿……
    通过考试选拔,试卷糊名……那么只要保证了选拔时的公正严明,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寒门读书人身后没有家族势力,就能成为他手下的一股势力,只要他扶持得好,这些人或许可以成为制约豪强、制约外戚、制约贵族的能臣。
    帝皇手中必须要有足够锐利的刀锋,而这刀锋又能为他控制。
    外戚干政、地方豪强?甚至宦官乱政?
    刘秀眼神微微一动,宦官乱政是他极为不理解的,但此时他好像蓦然明白了什么……
    【从东汉后期开始,外戚、宦官开始轮流执掌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正是因为东汉前期地方豪强,联姻产生的外戚一直存在。
    等到中后期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像刘秀这么出色,他们没能够摁住这帮龟孙子,所以他们迅速进入朝政中心,把持朝政。
    当任的皇帝一琢磨,地方豪强、累世公卿都不是自己人,外戚上舅舅、外公意图控制他这个外甥、外孙,进而掌控刘家的天下,自己的老娘(太后)也是娘家人,不可信!不可信!
    在皇宫内,手段稚嫩、孤立无援的皇帝左看看,右看看,除了宫女就是太监。
    嗯……这太监虽然缺个零件,但算半个男人吧,而且他们又不能有后代,是最趁手的兵器了……
    于是皇帝就起用了宦官,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宦官,让他们出面和自己的舅舅、外公等等斗吧。
    自桓帝刘志任用宦官消灭梁冀的外戚集团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由皇帝扶持起来的宦官却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成为了另外一股皇帝忌惮的力量。
    他们直接垄断了士人的晋升之路,彻底断绝了有可能为皇帝做事的士人。
    大批的儒生、太学生上进无门之后,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他们是专门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
    因此,宦官、士大夫、贵族间权力斗争开始了,这便是党锢之争。
    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争,但这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被残酷镇压。
    后世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党锢之争伤了汉朝的根本,为之后的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汉桓帝,汉灵帝……
    刘秀恨得咬牙切齿,“朕这两个子孙竟这般丢人,明明是为了压制外戚提拔的宦官,最后却让宦官动摇了国之根本!可恨、可气!区区宦官竟然也压制不住……”
    吴汉闻言,心中嘲道,这……还不如让外戚把控着朝廷呢,好歹外戚还占个亲戚,没那么丢人……让宦官这样的低贱之人把控朝廷,皇室真是将脸丢大了。
    邓禹也皱起眉头,“士大夫集团若没有惨败,或许能成为皇帝手中对付外戚、宦官的有力对手,三方保持平衡制约,大汉后期或许才能从这三方制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说是如此,但结局摆在眼前……刘秀心中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两次党锢之祸后,东汉政权基本被宦官掌控了。
    与此同时,当统治阶级内部人祸不断时,天灾也开始频繁地降临。
    汉桓帝建和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四七年,荆州、扬州两州饥荒,饿殍千里。
    永兴元年即公元一五三年,三十二郡国发生蝗灾和水灾,受灾人数多达十万户,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永熹九年,即公元一六六年,水灾旱灾同时发生,百姓贫苦困顿,疫病流行。
    到了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一七零年,河内河南一带,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与人相食的现象。
    十几年的时间,百姓一步步走上了绝路,但是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剥削却有增无减,他们可不会管百姓遭遇了什么样的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