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恂、吴汉等人微微垂下了头,事实上耿纯说的就是事实,纵使陛下再如何优秀,可利益始终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甚至在他们心中是第一位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耿纯的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刘秀的心弦,但刘秀表面还是云淡风起的模样,他这次没有再推辞,而是说我会考虑考虑。
经过了三次的劝进以及耿纯这一番恳切的话语,刘秀已经切实地考虑登基的事情了。
不过,刘秀还是准备去询问了大树将军冯异的看法,可以说冯异在刘秀的心中位置是很不一般的。
当时的冯异正在其他的郡县,刘秀就把他召过来了,问他现在天下的局势如何……
冯异上来直接就说,你得抓紧时间称帝了,因为长安内部已经发生了政变,更始政权就要败亡了,这是已成定局的事情了。
总之,冯异的意思就是刘汉宗室能不能复兴,就看刘秀你了。
刘秀听了冯异的话,当场就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乘着一条红色的巨龙在天上飞,醒来以后感觉心里受到了触动,现在心还砰砰跳呢!
冯异也是个明白人,立刻跪下说,这是上天对您的召唤,说明您是真正的真龙天子啊!】
第213章
【刘秀已经想好自己要登基了,但是称帝这件事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不可能是他当时振臂一呼,大声高喊,我要登基了就可以的。
真这样,那得多low啊!
刘秀觉得还是得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或者说他自己要登基这件事需要造造势。
说到造势,我们必然会想到曾经在宛城的时候,李通、李轶就是利用谶语来说服刘秀起事的。
当时的谶语就是将来当皇帝的就是一个叫刘秀的人。
当刘秀在琢磨着怎么继续造势的时候,恰好有一位当年和刘秀一样在长安读书的友人赶来了……这位友人叫强华。
强华从长安带来了一本书《赤伏符》,这本书上写的全部都是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几句我们之前分析过的谶语就出现在这本书上。
所以当有了这本《赤伏符》和诸位将领的竭诚拥戴,刘秀觉得自己登基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但他是第一次当皇帝,因此对登基的程序不是很了解,于是便下令让冯异在暗中搜集历史资料看看别人家是怎么登基的,可千万不要到他自己登基的时候搞出笑料让天下人看笑话。】
这一刻人却非殿上的臣子们不由得想起当初更始皇帝登上皇位的时候,面对底下的群臣,他支支吾吾了许久,始终憋不出几句像样的话,最终只能说道,大家伙现在站在这里,光鲜亮丽的,这是抢了多少好东西啊!
不仅仅是更始皇帝登基的时候,还有他迁都洛阳的时候也搞出了笑话,使得千里迢迢而来的三辅元老们失望而归。
刘秀对当时洛阳迁都时发生的状况简直是记忆尤新,尴尬、实在太尴尬了……所以他生怕自己登基的时候也惹来笑话。
【因此刘秀这次登基大典尽量是往简单靠拢,但又很正规。整场程序是按照元始时期汉平帝的流程来的,都还是汉朝的规制。
刘秀先提前让人在鄗县南面的千秋亭边上设置专门举行大典的坛场。
然后在公元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的这一天,刘秀正式登基。
他先是燔燎告天,将自己当皇帝的这个消息告诉上天;接着祭祀六宗,六宗是指日、月、星、山、川、海;最后再拜祭各路神仙。
等这些仪式全部进行完之后,刘秀发布了祝词,祝词相当于登基宣言。
这一天刘秀正式登基了,改年号为“建武”,仍然以“汉”为国号,随后大赦天下。
刘秀,即汉光武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拨乱反正之主,他所建立的大汉政权在后世被称为“后汉、东汉”。
他是一名丝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杰出皇帝,此时刚刚登基的他才年仅三十一岁,距离他当初起兵甚至不到三年。】
三年……短短的三年却是人生的天翻地覆。
却非殿上的臣子们想起当时的陛下在一开始还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谁能想到他最终能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呢!
刘秀笑了笑,“汉光武帝……这谥号倒是挺特别啊,朕的谥号居然是双谥号。”
说罢,他又念叨道:“秦皇汉武,朕是知晓的,而……唐宗宋祖想必是未来王朝的皇帝吧!”
这也就意味他后来他的政权也会经历没落、消失、乃至其他的王朝取而代之。
【当时的刘秀虽然登基了,但他的未来还是不一定的,整个中原说到底还是混乱的,割据一方的势力多到数不胜数。
所以说刘秀没有退路了,他不去消灭别人,就只能等着别人来消灭他,因此在他登基不久之后,他就带着军队挥师北上,准备全力扫平整个河北地区。
另外一边,面对刘秀的称帝,更始帝刘玄派了三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并且率领三十万大军中的将领就有刘秀的杀兄仇人大司马朱鲔以及舞阴王李轶。
而洛阳和刘秀驻扎的大本营鄗县就只隔着一条黄河。黄河以北是刘秀控制的河北,黄河以南是洛阳。
这也就意味着洛阳的三十万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向刘秀驻扎的大本营发起进攻,直接切断他北上的后勤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