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他这么一说,刘秀恍然大悟,是啊!这理由可不就来了吗?】
刘秀呵呵笑,“正是如此,朕当时作为刘玄在河北的代大司马,河北还有那么多支起义军,朕作为臣子怎么能不替皇帝分忧呢!”
邓禹也笑了,当时陛下的心思谁又不知道呢!只不过是没有合适的理由罢了。
邓禹:耿弇这小子既看准了陛下的心思,还提出了回上谷发兵的计策,甚至连借口都给陛下找好了……
【刘秀不回长安去了,理由就是河北未平,河北还有数十支农民起义军,所以他暂时还不能回去。
这一理由算是有理有据,刘秀以此拒绝了刘玄的调虎离山之计。
刘秀之所以在这个时刻选择站在了更始帝刘玄的对立面,除了他自身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外,还与更始帝刘玄错招频出,致使更始政权江河日下、内忧外患有关。
“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这是当时南方流传的童谣,所以更始帝刘玄才会派刘秀前往河北招抚。
而赤眉军发源于山东一带,主要活动在青州、徐州,我们之前说过赤眉军和绿林军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支农民起义军。
刘玄的政治班子是以绿林军为主体,当时的更始政权要是想和谐发展下去,必须和当时另外一支规模巨大的赤眉军搞好关系、和谐相处。】
赤眉军……
刘秀皱了皱眉头,他打过赤眉军,自然知道赤眉军纵横在山东一带,且非常厉害强悍。
正是因此,在对待赤眉军的问题上就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的。
刘秀此时想起了当时他还在洛阳的时候,刘玄做出了的奇葩事,他嘴角猛地一阵抽搐。
邓禹神色匪夷所思,“这话说得在理,谐不谐,在赤眉,但更始帝他……”
邓禹话未尽,神色冷凝下来,骂道:“咎由自取!”
【说刘玄没有和人家赤眉军和谐相处吧,又不是,当初洛阳迁都的时候他还派人前去招抚了,请赤眉军的首领们一起来洛阳庆贺。
说刘玄和人家赤眉军和谐相处了,也不是,当时赤眉军一听说是汉室复兴了,也高高兴兴地来了,表示他们乐意跟着汉室子弟干。
但刘玄是怎么做的呢?赤眉军的几名首领来了洛阳之后,刘玄给他们封侯,只是名义上的封侯,没有实际的封地,他就让这些人就这样在洛阳呆着,还想把他们软禁起来……
拜托,这真的很难评价啊!人家赤眉军那么强悍,都敢随便软禁人家首领,那些首领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刘玄不能把人家当傻子啊!
后来,赤眉军的首领立刻就意识到不妥,马上找了个理由回了山东去,至此,山东的赤眉军和刘玄的更始政权就不对付了。
你说说,好好的,迁都洛阳的好事,给刘玄干,他都能惹出祸来。
不得不说,更始皇帝刘玄是真的一点儿政治才能都没有!】
耿弇疯狂点头,“那样的人成为天下共主,臣都嫌晦气。”
刘秀:……
寇恂:……
还得是年轻人,才这么敢说。
【刘玄没有处理好与强大的赤眉军之间的关系,这为更始政权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然而除了赤眉军之外,更雪上加霜的是刘玄在处理内政上面也是屡屡犯错,使得更始政权内部危机重重,人心涣散。
这又要讲到刘玄的骚操作了,迁都长安,这都是他第三次迁都了。
刘玄算是从南阳起家的,接着打下了宛城之后迁都宛城,打下洛阳之后又迁都洛阳。
洛阳迁都之前甚至还派遣了刘秀去修缮,刘秀也做得很出色,所以按理来说,洛阳作为都城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但……人呐,贪心总是无穷无尽的。
按照史料的记载,当时长安的宫殿除了未央宫被烧之外,其他的宫殿都保存得很好,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甚是华美。】
刘秀满脸嘲讽,“朕猜想他大约是觉得只有真正坐在当年祖上的那把龙椅上才叫威风、体面。”
天下未定,刘玄却在折腾着满足他自己的虚荣感,将时间、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邓禹摇了摇头,“国都历来都是不可随意迁移的,迁移国都需要慎重再慎重,刘玄偏偏迁移得这般频繁。”
国度的迁移是国家的大事,当皇帝迁移时,国家整个行政机构系统全部要迁移,臣子自然也都是举家迁移……
更何况除此之外,国都的迁移对于王朝在中原的形势也有极大的影响。
【刘玄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的这一步,错得非常离谱。
因为当时虽然说王莽的政权已经覆灭了,但是整个中原地区还未平定下来,天下纷乱,军阀割据。
洛阳的地理位置很关键,它刚好处在天下混乱的中心,这就意味着刘玄在洛阳的话对整个天下的把控力会比较强。
其次,虽然说长安的宫殿确实是保存得比较完善,但是长安关中这一带经过了战乱,人口已经骤减了,人口骤减必然带来经济的迟缓,所以当时刘玄的整个朝廷迁都到长安之后,长安的经济不足以维持朝廷的运转。
此外,刘玄到了长安之后就飘了,估计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长安,远离了中原战的地区,再加上长安是如此标志性的城池,长安的龙椅是老祖宗坐过的,他萌生了一种自己已经真正成为天下共主的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