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1章
    耿弇当时跟着陛下的时候也才二十一岁,他都能排上,想必他们也能!
    【耿弇就是当初上谷郡太守的儿子,上谷郡就是刘玄派使者过去招抚的第一站。
    当时虽然说使者最后归还了太守的官印,但上谷郡的太守心底还是不放心,深怕更始帝刘玄记恨他们,对整个上谷地区不放心。
    耿弇看到父亲这么忐忑不安,便决定亲自前往长安面见更始帝刘玄,向他禀明上谷地区是忠心于大汉王朝的。
    然而就在耿弇前往长安的路上,王郎自立为王了。
    当时耿弇的随从就和他说,我们自己河北地区都有一位皇帝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去长安?我们投靠河北皇帝刘子舆不行吗?
    耿弇当时一听就怒了,大骂道,他刘子舆算什么皇帝,只是一个算命先生而已,早晚要被处决的,我们要投靠的是正统的大汉皇帝。
    当天晚上,耿弇的两名随从就都跑了,他们跑去投靠刘子舆(王郎)了。
    耿弇第二天早上才知道这个消息,他考虑到从河北到长安,一路上肯定十分危险,他自己孤家寡人去,肯定是不行的。
    后来他听到刘秀正在河北,想到刘秀是刘玄派过来的使者,带着皇帝的授命,那找到刘秀也是一样的。】
    刘秀看向耿弇,取笑道:“原是如此啊!看来你是想借着通过朕,再去到刘玄面前啊!”
    耿弇也不慌,笑呵呵道:“臣心里怎么想不重要,臣后面的路走对了就行!”
    刘秀闻言,哈哈大笑。
    却非殿上臣子们也都面带笑意,他们的陛下极爱与他们开玩笑,又是一个情绪非常稳定,疑心病不重的皇帝,所以君臣之间的气氛往往都非常不错。
    偶尔陛下取笑他们,他们也毫不慌张,甚至会用调侃的语气说回去。
    【所以后来耿弇就跑到刘秀的身边去了,刘秀见到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也是非常高兴。
    史书上记载耿弇是一个非常机灵、聪明的人,他还喜欢读兵书,并且精通骑马射箭。
    就是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年轻跳出来了,他对刘秀说,我们不要跑,跑没有用的,我们可以发兵。
    刘秀心里很愁,发兵发兵,问题是他手中一兵一卒都没有啊!
    耿弇当然知道刘秀在忧愁什么,于是他拍着自己的胸脯道,你让我回上谷去,上谷的骑兵是天下一流的,我的父亲就是上谷的太守,我回去了,肯定能带兵过来,到时候咱们就灭了王郎,直取邯郸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简而言之,刘秀没兵,没问题,耿弇拼爹!
    但是关于“发兵”的建议,刘秀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因为他不可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小集体大家伙的性命托付在耿弇这个才二十岁出口的小年轻身上。
    更何况,刘秀还有家仇国恨没有报!】
    刘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当时的耿弇多像朕年轻的时候啊,不知愁苦,敢拼敢打。”
    那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带领着不到两万兵力却敢跟王莽的42万大军对干的小伙子了。
    当时的他考虑得更多,耿弇是上谷郡太守的儿子没错,但……兵力是在太守的手中,自己什么都没有,人家是一郡的太守,对方要考虑的就更多了,郡内的百姓等等……
    太守是不可能不顾后果,一股脑就带着整个郡跟你干啊!
    毕竟当时上谷也是河北的地区之一,河北又被王郎把控着,这时候上谷郡要是发兵,那岂不是等着河北其他各郡群起而攻之?
    他可不能顾着自己,而让人家小年轻的整个家族陷入困境中,这样的事情一次就够他承受了。
    李通眼神微微闪烁,当年陛下不同意耿弇的观点,大抵也是怕他们家族像李氏家族一样遭遇灭门之祸吧!
    耿弇笑呵呵地,虽然当时陛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他发觉陛下对他好像更好了,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待他,还时时找他谈心,所以他当时微微失望的心情都消失了。
    【虽然耿弇此时的发兵建议没有被采纳,但后来刘秀能够在河北翻盘和耿弇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刘秀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选择发兵,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就地募兵。
    此时的刘秀还是想要靠自己在蓟县当地招募到一批武装力量,进而反抗王郎的。
    但问题是刘秀当时的处境是非常不妙的,明眼人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没希望,怎么可能投到刘秀的军下呢!甚至不仅仅是招募不到兵,他身旁的人都开始渐渐走了。
    比如当年刘秀在颍川打仗的时候,王霸带着自己的门客们跟随了刘秀,这时候来到了河北,当初王霸的很多门客一看情势不妙就偷偷地离开了,只剩下王霸一人。
    哎……也不知他们后来到底会不会后悔了……】
    刘秀感慨一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这便是后来“疾风知劲草”的出处。
    【刘秀派王霸在蓟县募不到兵就算了,身边的人走了也算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人专门来看他的笑话。
    大家都笑话他们,就你们……还敢招兵,你们又不是正统的皇帝,河北真正的皇帝刘子舆现在正要抓你们呢。
    王霸被人围起来,嘲笑了一通,他灰溜溜地掩面回去复命了,这条路行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