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8章
    闻言,韩信只觉得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上位之后,立刻率领大军东灭东胡,西击走月氏,向南兼并了楼烦和白羊,接着还收回了曾经蒙恬所夺走的匈奴之地。
    他成功地统一了草原各部,建立起了庞大而强盛的匈奴帝国。
    此人是首位统一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首领,对他不了解的人,可以差不多理解他为一千多年后的成吉思汗,初代“一代天骄”?不过他比成吉思汗更狠。
    北方游牧政权在进行合并的时候,正好是中原发生内乱,也就是楚汉争霸的时候。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国家去顾及匈奴政权,匈奴也趁着这个时间经常侵扰代地和燕地。】
    燕王藏茶对此印象深刻,燕地本就在北方,是匈奴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但是他无可奈何啊……
    藏茶咬牙切齿:“乘人之危,异族的风范。”
    刘邦闻言,眼神越发深沉……
    【到了汉五年的时候,刘邦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大汉政权。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防范匈奴对西汉边境的袭扰,公元前201年,他决定将太原郡的三十一个县定为了韩国,并且以晋阳为都城,让韩王信前去驻守。
    注意,是韩王信,不是韩信。
    但是韩王信前往不久之前,就发生了我们之前三言两句提过的韩王信打不过匈奴,私下里和匈奴议和的事情。】
    一直躲在人群最后面的韩王信满脸惶恐:……这怎么又说起他了……
    刘邦浑身一滞,方才说到韩信叛乱的事情,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韩信身上,一时间竟然忘记了天幕三言两语说过的韩王信投靠匈奴这一茬。
    卢绾也是,陈豨也是,怎么一个个都要投靠匈奴啊……那可是异族啊!刘邦气得手指头直打哆嗦。
    今天,明天又放两天假,沿海城市台风又来了……
    第192章
    【我们继续说回韩王信,韩王信到了韩国之后,他觉得晋阳这个位置距离边境实在太远了,一旦匈奴南下,我们得到情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快,进而来不及向中央朝廷汇报。
    于是,韩王信向刘邦上奏,要求把韩国的国都从晋阳迁移到更北边的马邑。
    这个迁都的举措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在山西的北部有一条以北山、句注山,贾屋山连接而成的一道连绵的山脉,这条山脉可以说是抵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并且在句注山和北山的缺口处,则是楼烦县所在的位置,当时称为“楼烦关”,在现在我们称之为“宁武关”。
    句注山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我们现在称之为“雁门关”,在汉代称之为“西陉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在明代的时候,又叫“东陉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
    雁门关的整体布防,可以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在句注山北边不远的就是韩国的新国都马邑,因此韩王信迁都到此地也是为了方便把守这两个关口,尤其是雁门关。
    韩王信的目的是为了将匈奴抵御在句注山以北,所以这一迁都颇有种“天子守国门”的意味。】
    天子守国门……群臣纷纷怔然。
    刘邦闻言,忍不住拍手赞叹道,“好一个天子守国门,正该如此!”
    君王、大将、士兵就该护着身后的百姓,身后的国家。
    韩王信沉默着垂下眼帘,天子守国门,他迁都正是为了将匈奴抵御在句注山以北,但……但……
    韩王信忍不住以手掩面,但……他都做了什么啊,他投靠了匈奴,将家国、将大汉抛之脑后了。
    【刘邦一听韩王信的迁都请求,深以为然,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恰好在这一年的秋天,冒顿单于的大军直接越过长城,兵临马邑城下。
    这个时候的冒顿单于已经统一了北方草原各个部落,所以他们这一次是集结了北方各部落政权,数十万大军。
    韩王信对面数十万的匈奴铁骑,根本无能为力,无法应战。他想据守等待朝廷派兵来解围,但路途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
    鉴于以上的情况,韩王信便多次派出使者想与匈奴议和。
    刘邦也准备出兵援救马邑,但当他得知韩王信竟然和匈奴私下里有来往的时候,他大为震怒。
    刘邦最后考虑到“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不派兵前去援助的话,韩国要是真的被匈奴侵占了,那大汉就相当于立在危墙之下了。
    所以最后刘邦还是派人前往救援马邑城,不过鉴于他的不妥行为,刘邦还是写了书信责备了他一下。
    这一责备就出事了,韩王信胆子是真的小,他害怕被刘邦清算,于是直接打开城门,向匈奴投降了,甚至双方还约定了共同攻打太原。
    其实,刘邦如果真的要搞死一个人,不至于提前责备他,他都是直接出其不意弄死的,刘邦写信责备韩王信,反而恰恰说明了刘邦不打算弄死对方了,算是轻轻揭过了,只能说韩王信还是不太了解刘邦啊!】
    刘邦怒骂道:“可不就是如此。骂归骂,朕这是放过你了。你倒好,直接投降了匈奴。”
    韩王信心中有苦说不出,他怎么敢?命只有一条,若是赌输了,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是这样想着,但明面上还是陈情泣道:“陛下,是臣的错,臣辜负了陛下,求陛下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