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6章
    大唐想搞一个三方会谈,大唐、百济、新罗三家签订互不侵犯的盟约,但新罗心里不满意啊,于是推三阻四的,这可直接把大唐惹毛了,大唐直接下了命令,让新罗麻溜地滚过来……
    新罗惹不起大唐,又心不甘情不愿,于是新罗君王直接叫了个大臣来签订三方契约。】
    尉迟敬德气得火冒三丈,“这新罗简直不将大唐放在眼里,签订三方契约居然派遣使者前来。”
    事关三个国家的大事,一般都是三方的君王共同商讨。
    太宗皇帝目露出嘲讽,“新罗打的心思当朕不知道吗?他便是想着将来背叛大唐,这个签订契约的使者就能拉出来背黑锅了。”
    小国就是小国,寡廉鲜耻……
    【新罗这点小伎俩,大唐怎么可能不清楚,只是懒得追究罢了。
    而这一场战役对几个参战国影响最大的还得是倭国。倭国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举国上下震惊。
    大唐在当时的我国面前就犹如一头东方的雄狮,倭国上下生怕唐军不顾中间的海域,直接跨海打到倭国来,于是它们紧急在九州岛沿岸修建了防御工事。
    再次强调一下,大唐出兵只是为了维护周边国家的国际平衡态势,所以白江口之战大唐胜利之后,也没有揪着倭国,反而派遣了使者前来改善关系。
    但很显然,倭国根本感受不到大唐的善意,他们固执地认为刚刚打完仗,大唐应该恨他们倭国恨得要死,这个改善关系想来也是假的,所以倭国上下依旧弥漫着恐慌的气氛。
    因此这段时间,大唐与倭国的关系微妙、尴尬。
    后来高句丽灭亡之后,倭国更加陷入了恐慌之中,倭国立刻派遣出了第五批遣唐使去长安打探消息。
    与此同时,新罗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背刺了唐朝,开始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并向倭国请求援助。】
    大唐人民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小国真的是一次次打破他们的道德认知。
    倭国和新罗曾经是对抗国,又有宿仇,为了利益,这两个小国便能够坐下来和谈,“化干戈为玉帛”,可真是让人跌破眼镜。
    天幕下大唐学子狠狠呸了一口,利益至上的国家根本毫无信用。
    太宗拧了拧眉头,道:“倭国与新罗有旧仇,倭国被大唐打了个大败,这一次倭国不一定会出战。但新罗的行为确实让人恼火。”
    【但这一次倭国被大唐打怕了,根本不敢出兵。且当时倭国本国内反对派趁势抬头,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根本无力去干涉朝鲜的战局。
    当政的天智天|皇在忧惧中死去,随后倭国爆发内战。
    当时的朝鲜半岛,新罗虽然有野心,但却并不像高句丽那样试图挑战中原政权主导的宗藩秩序,也不曾入侵中原的疆土,更不妨碍中原政权在东亚的影响。
    公元670年,唐军在大非川战败给吐蕃之后,西部局势逐渐紧张。
    大唐为了维护国际秩序,认为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反而有助于大唐周边国际关系的稳定,因此在这个关口,大唐与新罗和解,将朝鲜让给了新罗,新罗则继续向大唐称臣。
    倭国在平定内乱之后,深深感受到了与大唐的差距,于是继续推进唐风改革,但依旧对大唐怀有深深的恐惧之心,敬而远之。
    一直到公元701年*,倭国终于在时隔32年之后再次派出遣唐使,两国的关系从此步入友好时期。】
    【我们今天回首这场战役,东亚五个参站国,大唐、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到如今有三个国家传承到了现在。
    这场战争一直影响到了近现|代,朝鲜半岛始终作为中国(中原政权)的附庸,而倭国(日本)在丰臣秀吉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再也没敢挑战中国。
    南下朝鲜的那一小部分高句丽遗民给了h国认贼作父的借口,他们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原的辽东地区,所以h国也曾经凯觎过东北地区,呵……真是异想天开。
    蒙元、满清的入主中原给了倭国野望,曾经学了大唐一点儿皮毛的倭国竟然也有底气在中国衰落时“窃中华而自居”,这场战争的余波始终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冉冉升起的大唐帝国通过这场战争,奠定了东亚千年的秩序,而幸好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再一次冉冉升起,这一次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又将带领东亚走向哪一种高度呢?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又将在未来承受怎么样的命运呢?
    当然这一些,对于大唐来说,都是千年后的后话了。】
    太宗皇帝久久未语,他即便是皇帝、天子,也仅仅只是一介凡人,天幕的讲述中,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中原政权,中原文化始终保存着火种,这对他来说,他应该觉得已经足够了。
    然而,他心底到底漫上丝丝缕缕的不甘心,到底还是大唐不够强,否则怎么会大败于吐蕃,怎么会需要和新罗这个寡廉鲜耻的国家和解?千年过去,又留下了借口让他们凯觎东北,又让倭国“窃中华而自居”。
    太宗沉声道:“天幕所说,千年之后,中原政权与那倭国还在经历着大唐时期,大唐与小国的钳制。”
    “这些小国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朕作为大唐皇帝,自是要为后世人献上一份力量,大唐必须斩断这些小国的根须,一个高句丽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