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5章
    再者,魏征的频频劝谏,如果太宗皇帝单纯只是利用他的话,那么贞观后期,大唐已经安稳了,为何太宗皇帝还继续忍受魏征的频频“冒犯”?这说不通啊!
    最后,试想一下,若是完全是心怀利用,毫无半分君臣真情,双方靠着忍让对方来达成彼此的目标的话,为什么千古以来,只出现了这么一对“千古佳话”。
    大唐前面的朝代不提,我们说说大唐之后,若当真仅仅靠着利用、忍让,双方共同完成一场“政治秀”的话,那这么好的例子在前,后面朝代的君臣为什么不效仿呢?
    只能说或许行为可以模仿,但情感无法复刻,所以千百年来,只能出现这么一对“千古佳话”。】
    第142章
    【如果说这对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君臣cp真的只是作秀的话,那太宗皇帝又怎么会被魏征这家伙搞出ptsd了呢!
    魏征是一个见不得皇帝吃喝玩乐的老古板,他认为这种事情那就是不务正业、荒废朝政。而他动不动就扯到江山社稷,太宗皇帝是非常头疼的,且无法反驳的。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一篇文就叫《李世民畏魏征》的散文,这其中有两则妇孺皆知的小故事。
    其一:弃游南山。
    有一回太宗李世民打算去南山游玩,于是他令人赶紧收拾行李,准备溜出宫外去。
    然而等他备好车架,刚刚要出发的时候,魏征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消息,正从外头进宫来。
    这可给李世民吓得不轻,他吩咐侍从赶紧掉头,回宫回宫!但还是被魏征给逮到了……
    魏征笑咪咪的,明明知道太宗要干什么,还假意问他,哎……我听别人说陛下这几天打算去南山游玩勒,看样子行李已经准备好了,您怎么又掉头了呢?
    太宗闻言,硬着头皮笑着道,本来是打算去的,这不是怕爱卿你又来劝朕嘛,所以朕就不去了……】
    群臣:……
    他们原以为魏征只是在政治上提出反驳陛下的观点,没想到连陛下的出行都敢干涉……实在令人咂舌。
    而陛下这般掉头就跑的行为,咋这么像房公惧内的样子呢?群臣不由地看向一旁怡然自得的房玄龄。
    房玄龄:??
    尉迟敬德低声偷笑,自以为很小声地道:“房公,陛下这跑路的行为可真像你啊,像个怕老婆的耙耳朵。”
    房玄龄:“……”
    太宗皇帝:……
    魏征面色涨红,当场弹劾尉迟敬德,“吴国公,你这是对陛下出言不敬。”
    尉迟敬德冷哼一声,“这出言不敬,你排第二,可没人敢当第一。”
    魏征一噎,恨恨地瞪了一眼尉迟敬德,这个老匹夫……可不要落到我手上。
    【其二:捂死鹞鹰。
    一日,太宗不知道从何处寻得了一只鹞鹰,甚是喜欢。
    于是他不仅私下里常常逗玩这只鹞鹰,甚至连上朝的时候也要带着它,然而这一切被魏征默默地看在眼里。
    其实皇帝养宠物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比如元顺帝养了大象、朱厚照养了豹子,或者唐昭宗养了猴子等等。
    无论是皇帝、权贵、还是百姓,只要你喜欢,你养就养呗,况且太宗皇帝虽然养了一只鹞鹰,但他并没有落下过朝政大事。
    这一天太宗像往常一样带着鹞鹰在宫内四处溜达,还把它架在胳膊上玩,颇有兴致。
    正当太宗非常高兴的时候,他远远就看到魏征朝着他走来。
    太宗皇帝心想,要是让这个老家伙看见他玩鹞鹰,免不了又要被他一顿劝谏,劝谏就算了,还动辄晓以大义,高帽子一顶又一顶给朕戴,唉……想想就心烦。
    但人都走过来,他又不能转头就走,所以太宗皇帝动作迅速立刻将鹞鹰揣在了怀里。
    虽然动作迅速,但还是被魏征给看到了。魏征早看这只鹞鹰不爽了,见此选择“将计就计”。
    于是魏征开始讲起了政事,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太宗皇帝心里那叫一个焦急啊,可是他只能八面不动、面带微笑,继续和魏征讲着。
    最后这只珍贵的鹞鹰被活生生地憋死了。
    太宗皇帝看着死鹞鹰,咬牙切齿,怒声骂道,这老家伙一定是故意的。】
    群臣嘴角抽搐,到底还有什么是你魏征不敢做的?
    魏征尴尬不已,此时作为旁观者的他去听天幕讲述,不免觉得自己是否太过苛刻了?如今陛下还未有鹞鹰,那不如送一只给陛下,缓和缓和关系,这关系嘛,不紧绷才好说话……
    这个念头一冒起,魏征整个人抖了抖,连忙将念头甩出脑海,这不行,不行……想他魏征立志要成为一往无前的谏臣,怎么能为了改善与陛下的关系,而带着陛下学坏呢?
    太宗皇帝面色无奈,他从未想到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的他居然会这般“忌惮”魏征这张嘴。或许正是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远大抱负,他要做明君,魏征想当贤臣,他们二人缺一不可吧。
    【从以上,我们便能够知道太宗皇帝对魏征不可能毫无半分的情谊,否则他何须如此“惧怕”魏征,俗话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太宗皇帝性子再好,到底还是皇帝。
    他只要拿出他君王的威严,他想砍了魏征,就凭他屡次犯上,魏征还不是他相杀就杀的。
    如果这都无法证明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君臣之情,那我们将时间快进到贞观十六年,魏征的病情加重,李世民手诏慰劳,并说,“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