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了,也就平静下来了,可不就开始思考你劝谏的内容了吗?只要你上奏的都是正确的,那就离被采纳不远了。】
群臣:妙啊~还得是你!魏征!
第141章
捧天子踩自个??
群臣这一琢磨,非常有道理,只要皇帝能采纳自己的观点,那这就是身为一个身居要职的官员必备的素质了。
这魏征平时看着不声不响的,只知道劝谏陛下,但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人,油滑不世故。
太宗皇帝此时也不得不承认,魏征真的很好地拿捏了他的心思,有如此公正直谏的人在自己的身边,是为一大幸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果然如此……
太宗皇帝:“魏征,你做得很好!大唐有你,是朝堂百姓的一大幸事。”
魏征闻言拱手作揖:“此乃臣子本份是也。”
太宗笑道:“往后朕若有不妥当之处,还望诸位直言劝谏。”
朕是个要成为明君的男人!
【以上,我们可以知晓正是因为魏征这种巧妙合宜、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才使得李世民对他的谏言每每“欣然”采纳。
在魏征一生两百多次的谏言当中,这样先夸再劝,有时候再带点自我贬低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谏言魏王移居武德殿一事,比如谏责显仁宫官司一事,再比如谏言于虢州采银一事等等……
魏征除了谏言之外,他还有一项工作任务,那便是修史,所以这家伙骂人的时候,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古之贤君来开头,尧舜如何如何……文景怎样怎样……
你二凤皇帝不是立志当明君吗,那你可就得听我的谏言,做得比他们还要好。
这便是魏征的说话艺术,不过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即便魏征再会说话,情商再高,但他劝谏的本质说到底都是在对皇帝提出质疑,反对皇帝的意见。
并且这还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次数之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为什么身为九五至尊的李世民每每都能够“欣然”采纳呢?
就算太宗皇帝情绪再稳定、脾气再好,也不可能次次都不生气吧,这可不是忍一时,而几乎是忍一世的事情。所以呢,咱太宗皇帝也是生过气的。
一日,太宗皇帝下朝后怒气冲冲去到后宫,嘴里喃喃自语道,朕就该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状,便问太宗皇帝,是谁惹你生气了啊?
太宗皇帝便说,这个魏征实在是太过份了,他总是在朝堂上和我争论,半点面子都不给我,我心里非常不痛快。
长孙皇后听完回到内殿,穿戴了朝见的礼服后再出来见李世民,李世民见到后觉得非常奇怪,便问皇后,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
长孙皇后便道,她曾经听说过,君主圣明,而臣子就会忠良,正是陛下您圣明,魏征才能直言上谏,如此好事,她怎么会不来祝贺陛下呢?
太宗皇帝一听,笑了出来,对魏征的气这才消,气消了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可真是惊险啊!!
若不是长孙皇后在其中周旋,说不定魏征那一次就真的要被气头上的陛下给一刀斩了。
方才内心蠢蠢欲动,企图复刻魏征路线的其他朝臣们这时候也歇了那份心,千古留名固然重要,但也得有命直谏才行。
这条路估计也就魏征能走了,他们这些普通臣子还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魏征松了一口气,虽然知晓自己不会被陛下赐死,但帝王之怒到底令人心惊胆颤,即便他再直言不讳,也是个会死的普通人。
太宗皇帝尴尬地咳嗽两声,这……哎,这不能怪他,谁让魏征老是让他没面子呢。
与此同时,魏征也在反思,他知晓自己并不是哪一次让陛下特别生气,而是次数太多了,陛下心里的怨气没办法发泄,要不……他让陛下发泄发泄怒气??
再者,要不以后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他尽量私底下劝谏陛下?
【劝谏是双方相互的,一方劝,一方纳,这劝谏才能完美成功。所以魏征本人劝谏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太宗皇帝的功劳。
太宗皇帝有着一个大多数君王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自省。
太宗皇帝的“吾日三省吾身也”,一是“驭群臣而不威乎?”,二是“统万民而不仁乎?”。
而这三嘛,则是“为征喷而不气乎?”】
尉迟敬德噗嗤一声,他下意识抬眼看去,便见陛下、魏征两人对着他怒目而视,其他人则是一副你自求多福的样子。
尉迟敬德连忙摇摇头,赶紧伸手捂住嘴巴,表示自己再也不笑了……
太宗皇帝、魏征这才收回眼神……
【每每太宗皇帝被魏征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他就会反过头来想一想,虽然这魏征嘴巴臭了一点,但这说的话是不是也是有一点道理?自己离明君的距离是不是还是不够?
这么一想,太宗皇帝火气也就散了……
另外太宗皇帝能够接受魏征的每一次谏言,这其实也来源于他自身的功绩足够耀眼。
从晋阳起兵到打天下辅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再到武德年间的几次大战,以及灭东、突厥,带领大唐走出三年灾害之年等等,在这其中太宗皇帝的功劳不容抹去。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信,他才能够坦然地去接受其他人的谏言,而不是被臣子一谏言,就怀疑臣子怀有二心,揣测臣子是否看不起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