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0章
    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面面相觑,这天幕可会说到咱?
    三人彼此叹了一口气,想必应该不会了……天幕接下来说到的时间必定是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他们这些武将毫无用武之地啊!
    房玄龄、杜如晦纷纷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是了,天幕要说的应该是“房谋杜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逝去,遂亡一镜矣!”】
    ……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怡然自得的笑容顿时一滞。
    群臣:???
    魏征这货这么坑人,这也行?
    魏征本人:??!!
    太宗皇帝自然也是一愣,他以为天幕必定第一个讲到的是史称“房谋杜断”的房公、杜公二人。
    此时正是贞观元年,太宗皇帝还没有遭受魏征多年的摧残,还不知道身为一国之尊的他能被魏征气哭,甚至有时遇到魏征还掉头就跑……
    【没错,我们第一个讲的便是魏征!
    《旧唐书》中记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便是魏征,这句话是太宗皇帝在魏征逝去后,悲痛不已时说出来的话。
    太宗皇帝对魏征的情感,或许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吧,这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君臣佳话。
    魏征,贞观一代明相,他也是有点“玄”在身上的。
    此人估计也就我们“千古一帝”“天命所归”的太宗皇帝能够压得住他了,参考参考他的前几位主君,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都嘎了吧,好在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子”太宗皇帝。
    我们说过,贞观年间,可谓是“猛将如云,良相辈出”,在这人才济济的年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李勣、岑文本、马周等等赫赫有名。
    而这个原本“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下魏征,他一不是跟随在太宗皇帝身边打天下的猛将,二不是太宗皇帝定天下时跟在身边的谋臣,那他到底是如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呢?】
    是啊,魏征凭什么压在其他人的头上,第一个被天幕点名,众朝臣心里表示不服。
    【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这位千古谏臣敢硬刚太宗皇帝的这一行为在老百姓的心中那份量可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宰相或多或少,他们身上都带着皇帝的个人意志,按照王朝的规章制度来为臣民办事,这样的人你挑不出任何错处,也不能说他们不好。
    但是老百姓都觉得不刺激啊!
    看看咱魏征,他提着尚方宝剑横冲直撞,他捧着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头铁,实在头铁,这家伙敢对着太宗皇帝一顿喷,怼天怼地怼皇帝……
    而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是个能人,一代贤臣与一代明君,二者相辅相成,太宗皇帝面对魏征的唾沫星子,只能抹一把脸,唾面自干,连声道,爱卿说得是。】
    天幕下,众人瞠目结舌,这……这魏征也太狂了吧?
    太宗皇帝满头黑线,忍不住伸手抹了一把脸,然而手放下的瞬间,“唾面自干”的词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顿时一僵。
    魏征顶着众人目瞪口呆的神情,不由得以手掩面,尴尬不已……
    【正是因为魏征的“犯颜直谏言”踩中了老百姓的心癖,后世人在影视、小说中塑造的魏征都是一个“铁头喷”,甚至到后来发展成像是为了骂而骂,口无遮拦的人物。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稍微想一想都知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果他真的只是这样单纯的为了骂而骂,以此来博取“直谏”的美名的话,那么他与历史上那么多以死直谏,甚至一头撞死的言官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他真的只是如此,那么决不可能在百姓心中留下那么深刻的痕迹,同理也决计不可能使得太宗皇帝对他又爱又恨……
    史料记载魏征当面劝皇帝和上奏疏劝皇帝,前前后后加起来多达两百多次,全部被太宗皇帝李世民给采纳了,这个数量可真是一个奇迹。
    有这么一个未考证的说法是264次,我们暂且就按这个说法来计算,太宗皇帝在位23年,那么相当于一年至少十一次,然而一年才十二个月,这么看,魏征基本每个月都直言劝谏太宗一次。
    然而魏征可没有那么长寿,他死得比太宗皇帝要早,所以这个数次可想而知了……
    所以魏征这样子频繁上谏的人如果不是每次说的都言之有理,为国家为百姓,那么太宗皇帝肯定烦死他了,恨不得一刀砍了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魏征是真的有本事。
    只有真正有本事之人,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上谏,另外魏征也是拿捏住了太宗皇帝,他知晓太宗皇帝不大可能杀了他,所以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啊……当然也不排除魏征其实就是一块硬骨头。】
    谏言两百多次,整整二十三年几乎每个月一次,群臣猛抽一口气。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忠言逆耳”,魏征……你可真刚啊!!
    房玄龄、杜如晦面面相觑,心有灵犀,比不了比不了……
    太宗皇帝看着魏征,无奈地笑了笑,看来除却天灾祸难,谏言也将贯彻自己的一生。
    【魏征除了是真的有本事之外,若他永远是不顾皇帝的脸面,直言上谏,冒犯君威的话,或许一次两次,皇帝不会在意,但七次八次,七八十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