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哦不,未来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极力控制着颤抖的身躯,曾经的愤懑不平早已经散去,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大一统的使命,华夏文明的使命。
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担子啊,但是他又怎么能够拒绝呢。
李世民往前一步,跪地叩拜,“小子定不负天命所托。”
群臣见状,纷纷掀袍跪地,俯身叩首,以此表示他们同样将会对大唐敬忠职守,君臣携手,共同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这便是玄武门之变,大唐的成功、太宗皇帝的成功,这场宫变给了华夏文明再次绵延的机会。
以上关于“玄武门之变”,我们说的都是正面的影响,但是有负面的影响有吗?
嗯……这个负面影响应该说是他的后人死活按在他身上的,为他们自己的私心,为他们自己的造反搞一个合理合法性,于是他们把太宗皇帝拉出来当挡箭牌。
毕竟玄武门之变,到底是一场弑杀兄弟,逼迫父亲退位的谋逆,太宗皇帝确实无法辩驳。
太宗皇帝犯下这等在古人来看是不忠不孝的大罪,然而他却靠着文治武功,贞观盛世的成果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舆论逆转,留下青史美名。
太宗皇帝这样的行为,在某些有心人心中便成了参照对象,许多想要谋朝篡位的后来者,纷纷不自量力,以他为榜样。
贞观之后,李氏家族为了皇位纷纷下场大乱斗,跟养蛊似的,从太宗皇帝的儿子、孙子、曾孙等等,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参与了宫变,多数都是造反上位的。
甚至不只是皇子与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皇帝与皇子争、皇帝与皇后争、皇子与公主争、皇后与公主争、有的皇帝还要和他老娘争,侄子争……
举个例子,大唐皇帝唐睿宗李旦,他是太宗皇帝的孙子,后人戏称他为“六味帝皇丸”。
因为他爹唐高宗是皇帝,他母亲是皇帝,他兄长是皇帝,他侄子是皇帝,他儿子是皇帝,他自己是皇帝。
而他最后能在大乱斗之下善终,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诠释着“让”,他这皇帝当着当着,让成了太子,接着相王,皇太弟,太上皇,真不愧为是“睿”帝。
简而言之,大唐国祚将近三百年,这三百年便是“篡位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的造梦时代。】
方才那激情澎拜的李世民顿时觉得一碰凉水兜头倒了下来,他整个人里里外外都凉透了……
李世民内心拔凉拔凉的,怎么办?大哥、四弟已经死透了,救不回来了……
天幕下的群臣、百姓目瞪口呆!
这是他们能听的吗??
这是什么皇室大秘闻??
众人面面相觑,御舟上一片死寂。
李渊此时不由得有些快意,兄弟之间相互屠戮,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也不知他的儿子晚年会不会同自己一样痛苦……
相比于如今都得看不见影子的后代子孙,李世民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大儿子,他又要如何做,才能阻止他的儿子们走上“手足相残”的道路。
难道……这便是他的报应吗?这就是一报还一报,李世民脸色惨白,沉默不语。
此时此刻,连一向大大咧咧的尉迟敬德都生怕自己喘气声大了……
【但是这其实也不能怪在李世民的头上,这不能算是他的锅,李世民当时处在那个位置上,不进则必死。
我们纵观魏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便能知道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只是因为李世民实在太有名了,所以其他那些篡位造反的,好像再奇葩都没什么人指责,反而揪着这位一代明君的微乎其微的黑点不放。
若真的要怪,只能怪当时华夏分裂,中华文化的礼制、伦理、价值观等等都已经崩得不能再崩了。
若真的要怪,只能怪他的后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想效仿太宗皇帝。
对此主播只想骂,贞观盛世,功在千秋,你们学学学,没学到几分;玄武门之变,弊在一时,自己想造反,就学了个十成十,可怜太宗皇帝死了还要被你们拉出来当个你们造反可利用的符号,被你们拖后腿。
好了,以上便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下一期我们开始讲讲贞观之治,讲讲渭水之盟后,太宗皇帝又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天幕闪烁了片刻后,消散于空中,众人恍然如梦一般,沉寂良久之后他们才慢慢回过了神。
眼前的局势尴尬不已,群臣纷纷低下头,朝着皇帝李渊、秦王李世民躬身拱手,随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下了御舟,将时间、空间留给了这对皇家父子。
与其他臣子眼观鼻,嘴观心的状态不同,尉迟敬德大大咧咧抬头看着自家殿下扑通跪在靠坐着的皇帝身前。
皇上不知道说了什么,殿下顿时埋在皇上的身前嚎啕大哭……
尉迟敬德:??!!
也不知殿下有没有吸ninnie。
正埋首在李渊身前嚎啕大哭的李世民感受到身后奇异、炙热的视线,他浑身一僵,立刻想起了天幕说的“吮上乳而哭”。
李世民嘴角抽搐,哭嚎声一顿,随即自然而然地滑下身子,换成抱着他父皇的腿继续嚎啕大哭……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皇帝颁布诏令,将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死讯公告天下,而玄武门之变中,原东宫、齐王府的幕僚、将领全部赦免,不追究、不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