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6章
    李渊眉心微微一动,当年次子李世民一站擒两王,对于大唐来说是丰功伟绩一件,然而他心里却有隐隐约约的忧心。
    时至今日,他的忧心依然不减当年,甚至越演越烈。
    次子李世民凭借着这一战,在朝野中的威望、名声已经完全盖过了太子李建成,甚至隐隐约约压过了自己。
    当时他对次子已经是封无可封了,只能想尽办法搞出个“天策上将”的名头,他若不做出封赏,文武百官又怎么会信任他是个赏罚分明的帝皇。
    同样被“天策上将”这四个字刺痛心扉的还有太子李建成,只因他的弟弟李世民已经在朝廷上身兼秦王、太尉、尚书令、司徒等多重身份。
    这些身份可以说,他一人便担任着唐朝的亲王、三公、宰相、百官之首,权势滔天。
    而“天策上将”简直比这些身份还要尊贵,甚至权利还更大,“天策上将”几乎凌驾于百官之上,相当于第二个皇帝的地位。
    “天策上将”总掌唐朝对内对外的军事作战,拥有绝对的军权,还可以自行选拨人才,设置官属。正是因为这种权利,二弟李世民才能在明面上组建了自己的天策府势力。
    如此,他李建成这个太子之位又算得了什么?
    李建成咬牙切齿,什么安史之乱,他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只因眼前他就有个足以让他致命的敌人,他的亲弟弟李世民。
    【公元621年五月,唐高祖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洛阳先后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大唐在其他地方的敌军,像是萧铣、林士弘、冯盎等等都不具有多么大的威胁了。
    唐高祖李渊以为就此大唐就要迎来天下一统了,河北窦建德死后,他的残余势力使得战争又极其剧烈地延续了一年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残余势力呢?我们先来算算河北窦建德带去虎牢关的夏军一共有十万余人,然而在虎牢关之战中仅仅伤亡了数千人,五万人被俘虏,七八万人直接逃跑了。
    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就河北问题,本着怀柔的政策将这五万俘虏给放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唐军其实养不起这么多人和李世民不可能坑杀这么多人的原因。
    李世民哪里知晓他前脚刚想怀柔把人放走了,后脚他老爹李渊直接杀了人家的王,直接杀了河北人民和士族的拥护者窦建德。
    父子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就导致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河北的反叛有了潜在的巨大兵员。】
    李渊就差面容扭曲了,这件事是过不去了吗?怎么天幕老是将他拉出来鞭挞。
    李世民垂下双眼,遮住眼中的愤懑,他父皇想杀便直接杀了,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明晃晃的处理掉窦建德会带来怎么样的震动。
    他想起那个在夏军阵营中反复冲阵,浑身被扎成了刺猬,却依旧奋勇杀敌的十七岁少年郎,他的堂弟淮阳王李道玄,就是在对阵刘黑闼的战斗中牺牲的。
    不止他,还有罗士信,他敬重的部下同样死在刘黑闼的手下。
    天策府的武将们一个个脸色难看,亲如手足的战场兄弟惨死,他们怎能不怨恨皇帝李渊在下手杀窦建德的时候实在太过于武断。
    徐世勣九死一生才从刘黑闼手中逃脱,那场战役简直就是他的噩梦。
    【李世民班师回朝之后,李渊任命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淮阳王李道玄为洛州总管,安抚郑国旧地。
    然而与洛阳周边的和谐景象不同的是,河北道由于众多不利因素的叠加,就在即将爆发的边缘了。
    李渊任命了秦武通镇守夏国的国都洺州,任命东宫的太子左庶子郑善果为抚慰大使负责河北各州县官员的任命。
    窦建德一死,他的部下失去了管束,直接侵吞了府库中的财务,并且在河北一地非常猖狂。
    新上任的唐朝官吏对待他们十分严苛,动辄就施加酷刑,这与仁德的窦建德区别非常之大。
    窦建德的部将高雅贤、王小胡躲在洺州老家想要过安稳的日子,结果唐朝的官吏却对着他们一路大肆追捕,他们就一路逃到了贝州。
    唐朝在河北的官吏对着这些窦建德的旧将是这种追杀的态度,而恰好在此时,李渊突然回心转意想要收拢河北的旧将,以此来降低叛乱的风险。
    像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人都收到了大唐王朝的招安,但是鉴于唐朝在河北的行事风格,这几人便认定了李渊绝对是想将他们一起骗入朝中再统一解决掉他们。】
    李渊冷哼一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朕原本就是想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为大唐效力。”
    裴寂拱手道:“夏王窦建德平民出身,他的部将也多是如此,目光浅薄之人,自然无法理解皇上的圣意。”
    “是他们不信任大唐,掀起战乱,朕便平叛,有何不对?”李渊拂袖道。
    李世民嘴角抽搐:……
    就凭那些派遣到河北官吏的嘴脸,若是他,他也不会信。
    既然要好好收拢河北,就不该杀掉窦建德,即便要杀,也不是当时立刻就杀,给河北人民留下了话柄。
    更何况,收拢人才自然要以礼相待,诚心诚意恳请他们来大唐,敬重这些人,而不是一纸诏书就让人家自个来长安。
    【夏军旧部这么一揣摩,这不对劲,人家都要团灭我们了,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的造反会议,就在河北漳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