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此人的身份也是关陇集团贵族出生,他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公元617年,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了,起兵的第一时刻,马上把那条曾经他避之不及的预言拿来包装自己。
而他是怎么理解的呢?他引导大家将“桃李子”中的“李”解释为自己的姓“李”,而“桃”就是谐音“陶”的意思,然后再与自己的爵位“唐”结合起来就是“陶唐古国”,而陶唐故地就是他起兵的太原。
最后勿浪语中的“浪”又解读为“渊”。
很好很好,一句谶言,各自表述,大家都按自己的想法来,解释权都归自己。牛啊~】
天选之人!
李密:正是在下。
李渊:巧了,我也是。
第93章
啊这……
许是虱子多了不怕痒,李渊这会儿已经躺平任嘲笑了。
没关系,儿子世民说得对,反正天下在我手,优势在我,被嘲笑两句又能如何。
【话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谶言也就变成了李密、李渊两人各自的舆论包装。
当然这都是后话啦,我们继续说回李渊被隋炀帝派去山西平叛的事情。
平叛平叛,隋朝已经民心尽失,这个叛乱要怎么平?
李渊思来想去,觉得直接以武力镇压这样的行为只能镇压一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于是他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平叛政策,以招安为主,镇压为辅,先礼后兵,所经之处便示以宽仁、贤至归心。
李渊的做法既仁慈又威严,能让那些本来就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的平民百姓集结而成的反贼感到李渊的仁善又能压制他们,使得他们不敢做乱,得寸进尺,恩威并用,不外乎如是了。
这样的平叛手段卓有成效,百姓反贼见李渊不计前嫌还善待他们,纷纷倒戈相向。
而隋炀帝杨广这边看到李渊做得不错,非常高兴,于是便直接任命他为太原的留守。
所以太原就是隋炀帝杨广给李渊送上的创业大礼包,太原此地可是有大粮仓的,《旧唐书》中记载,李渊曾用“食支十年”来形容太原粮仓的丰足。
“及义兵起,寂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也就是说李渊在太原晋阳积累了自己以后起兵的物资。
既然物资已经有了一些,那么下一步是不是该招收兵马了?但是招兵买马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根据隋朝的律法,想要募兵的话是必须要有皇帝的批准。】
李渊听着天幕所讲,施施然道:“当年,杨广也并非全然信朕,否则也不至于朕的身边还有眼线。”
这话说得,当时隋炀帝杨广基本上就没什么可信任的人,否则怎么可能让这个“李”姓的他去山西平叛呢?群臣听着一边在心中默默吐槽着。
说到底,斩草还需要除根,隋炀帝杀了一圈人,偏偏放过了真正的天命之人,时也,命也~
【李渊真是打了瞌睡,立刻就有了枕头,当时刚好发生了一件事,导致李渊招收兵马成为名证言顺的事情。
那就是马邑郡的刘武周起兵反隋了,而马邑郡不远之处便是娄烦,那里有着隋炀帝杨广的汾阳行宫,虽说那个行宫隋炀帝只是偶尔来住,但事若是没有守住这个汾阳宫,那可是大罪。
当时李渊的身边是有王威和高君雅这样的眼线,这两人一见到刘武周果然打下了汾阳行宫,马上就要到到太原来了。
这两人就急了,赶紧催李渊,你倒是募兵啊,不然我们就等着死翘翘了,但是李渊说那可不行,我们是大隋朝的“忠臣”,“忠臣”怎么能够私募精兵呢,那可是死罪啊,要不,我们还是先给皇帝上个条子,让皇帝批准一下吧。
这两个隋炀帝派遣的眼线简直就要跪下来,这刘武周的兵马就在百里开外了,你现在说上个条子给三千里外的隋炀帝,等批准下来,大家伙胎都投完了。
终于到了此时,李渊才勉为其难,在两名眼线提议的先斩后奏中开始招兵买马了。】
【李渊打算在太原晋阳起兵,但是王威和高君雅怎么都算是隋炀帝杨广派遣的人,又因着他起兵时准备的口号是匡扶江山社稷,后期想要打着这个口号,那前期你总不能将这两个人无缘无故就直接杀了吧,那岂不是人设崩塌了。
怎么办呢?哎……这时候有人再给李渊递枕头了,这个时候刘武周和突厥联合起来了。
李渊就说,你俩居然和突厥私通,王威和高君雅就说李渊是暗藏祸心,栽赃陷害。
但是很快,刘武周和突厥真的联合直接打到了晋阳,迅速攻破了晋阳的外城,在晋阳的外城开始烧杀抢掠,王威和高君雅这个时候就成了隋将们的出气口。
很快这两人直接被大家当众斩首了。
这时候隋炀帝杨广的两个眼线是处置了,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李渊当时手中的兵力是无法与人家硬碰硬的。
怎么办呢?李渊想了一招空城计,他直接大开晋阳的内城门,城内安安静静,无声无息的。
突厥完全懵了,这是啥意思啊?一时间是进又不敢,退又不甘。
这可把李渊难住了,你这咋回事,你进来,咱就使绊子打你,你不进来,退军,咱也不亏,解了燃眉之急,但你这不进不退的,堵门口干啥子啊?
于是李渊又想出一招,他下令让军队每天晚上秘密出城,到了白天再大张旗鼓地进城,这么一搞,突厥一看,哎呀,我去,这内城到底藏了多少兵马啊,怎么整天都有援军源源不断的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