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放心!我和妹妹一定好好学。我会保护好他们的。”瘦成竹竿死的男孩瞪着大大的眼睛郑重其事道。
“唉……”
百姓都知道虽说按照大秦的律令,会先从大秦境内的罪犯开始征诏青壮年,但到底总归还是会有其他的老百姓需要长途跋涉到北边去,难保这里面就不会有自己。
一时间人人心里俱是惶惶不安,说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自己的故土,谁知道这一去到底能不能回来。
唯有村里一些穷苦到压根快过不下去的人倒是松了一口气,总归再过下去就得饿死,去修筑长城,到底还能有得吃,有得东西下肚。
大秦律法确实单单就政策本身而言,对他们老百姓到底是有一层保护的作用,但世事难料……
咸阳宫,嬴政的脸色很不好看,天幕已经是多次提起大秦律令施行的问题了。
在这么琐碎、条条框框都规定好的律令里,制约大秦官吏的律法也是很严格的,然而这些人真的置朕的律令于不顾吗?简直胆大包天!
“李斯,严查!”嬴政掷地有声怒道。
“是,陛下。”李斯同样冷着眉眼,有人借着大秦的律令狐假虎威,那是李斯所不能忍的,这简直是在玷污大秦的律法,抹黑大秦。
若是这天幕能够建议、甚至组织陛下修筑长城就好了,百姓们心里不约而同地纷纷浮起这个念头。
【秦始皇嬴政知道这项政策是劳民伤财的吗?我想他是知道的,甚至非常清楚。然而为什么长城非修不可呢?秦始皇嬴政自有他的考虑。
接下来我们讲讲秦始皇嬴政为何非要修筑长城?
首先,众所周知的原因便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这确实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大秦是农耕文明,而匈奴是游牧文明,这两种文明之间在当时的时代天然就具有不可调停的矛盾,所以双方一直以来都是敌视的状态。
并且单单就秦国而言,秦国早期的建国史简直堪称一部与胡人的斗争史,因此秦始皇本人对匈奴是深恶痛绝的,而他也不会允许匈奴长期对着大秦虎视眈眈。
农耕文明的大秦百姓在对上游牧民族的劫掠者,往往是不堪一击的,这些人来了就抢,抢了就跑,难缠至极,有时候甚至对边疆的百姓进行屠杀行为。
这还只是小规模的劫掠行为,当时双方边境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正是因为秦军善于战斗,匈奴人不敢大规模主动挑起战争。
然而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匈奴人逐渐由一盘散沙开始汇成一个极为统一的国家,匈奴的力量开始增强了,如何解决匈奴之患便迫在眉捷。】
身处统一大秦腹地的百姓疑惑地面面相觑。
大秦的疆域辽阔,特别是曾经属于楚国的遗民们,他们身处物产丰富的南方,和北方的匈奴隔得是在太远,他们无法体会那种北方边疆的百姓时时提心吊胆地防备着匈奴的生活。
赵国、燕国、齐国原先的遗民们纷纷肃着神色。他们国家原先的的北方疆域就时不时地受到匈奴的侵扰,这些人眼馋中原国家百姓富饶的生活环境,掠夺的眼神一直无时不刻地盯着他们。
楚国、韩国的遗民偷偷询问着街上来自其他北方国家的遗民们:“是这样的吗?北方的匈奴这么可怕的吗?”
被问到的人沉默着点点头,眼神深沉,他是曾经赵国的遗民,他的国家对上匈奴,有过失败的惨重经历,也成功地打击过对方。
大秦的百姓被国家奴役着埋头深耕国家的土地,国家外部面临的困境,这些人并不知晓,除了正在边疆遭受匈奴侵扰的老百姓,因此他们也是对于“修建长城”没有那么激烈反对的人。
此时咸阳宫的嬴政内心想征伐匈奴的心蠢蠢欲动,他想着乘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
嬴政转身,看向李斯,却发现平时总是能够一瞬间接受到他视线的李斯,这会儿硬是专注地盯着天幕,就是不看他。
秦始皇嬴政:……
【面对匈奴之患,秦始皇嬴政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打!打得匈奴不敢来犯!然而他的这个建议立刻就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反对。】
嬴政意味深长地盯着李斯:“原来如此,卿并非与朕毫无默契,乃是故意拒绝朕。”
李斯头皮发麻,他还能不知道陛下的尿性,正待开口给自己解释解释,天幕却已经继续讲了。
【李斯认为与匈奴交战有弊无利,为什么?首先,因为当时的大秦正刚刚统一,国内的形式还没有安稳下来,这时候急于去攻打外部的匈奴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其次,我们都知道匈奴居无定所,是游牧民族,大秦的士兵打追击战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家匈奴根本没有城池居住,也没有财富,打起来,大秦真的是完全亏本的,无利可图的。
其三,攻击匈奴,如果采用精骑速战速绝,后方的粮草供应很难解决,如果派大军压境,那么军队灵活性就没有那么强,很有可能追击不上匈奴,无功而返的。
最后,即便真的与匈奴打仗胜利了,俘虏来的匈奴群众也不好解决,大秦内部六国的遗民都还没有消化、融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时候搞出来一波匈奴人、那更是给国家添乱。
综上,李斯认为,劳师远征匈奴只会消耗大秦的力量,而没有实际的利益,也重创不了匈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匈奴这些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