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秦始皇所谓的“修筑”,应该是“修补”“加固”这样子,即将各国的“小长城”接连起来,然后修缮、加固一些薄弱地方的城墙。】
当我刷到秦始皇嬴政的花边新闻时,
我:???!!!什么??
这是什么???我瞎了!
*1:
《捣练子*孟姜女》
孟姜女,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
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
乳酪山下雪纷纷
吃酒则为隔饭病
愿身强健早还归
*2:刘向《说苑》《烈女传》
其实单单秦长城本身没有那么壮丽威武,
明长城才能被称为景观。
但,秦长城的意义非凡。
其他朝代:明明大家都修长城,功劳全让秦占了。
嬴政:黑锅也是朕在背,骂朕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其他朝代(隐身)
第75章
【虽然“修缮、加固”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事,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像我们现代的机器之类,施工主要靠人力的搬运,所以这依旧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始皇嬴政派遣蒙恬率领了近三十万的大军攻打匈奴,而战争打完之后,这三十万军队士兵也没有回来,反而驻扎在河套地区,加入了修缮长城的这一项工程。
另外还在全国境内征兆了近七十万的年轻劳动力,一共约一百万的军民一起修建长城。*1
当时大秦的人口数量在近两千万左右,所以大约有二十分之一的军民在修建长城,然而具体有多少百姓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死去,这个数据至今都没有答案。
古往今来,修筑长城成为了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也成为他这个人残暴不仁,完全不顾百姓,一个劲地剥削压榨的重大证据。
民间口口相传着,数百万人去建造长城,然而回来的只有几万人。所以说在修筑长城中被饿死、累死、甚至被指挥这些劳工的上层士官打死的劳工不计其数。
而劳工的人数一旦缺少,便会一个劲地征兵,所以也就诞生了《孟姜女哭长城》的这个民间故事。
虽然是民间故事,并且张冠李戴,而“修筑长城”这项工程就单单本身对底层百姓而言是劳民伤财的事吗?
主播个人觉得是的!因为主播本身是个平民百姓,天然就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所以单纯这项工程,在我看来它确实是劳民伤财的,也确实造成了劳工的死亡。】
天幕下,刚才还沉浸“凄美爱情故事”中的老百姓们一个个回过神来,故事仅仅只是故事,他们身为底层平民,方才那会儿功夫已经是他们精神上稍微放松娱乐的时间。
他们总归要回到沉闷、繁重的生活中来。
而这会儿讲到“修筑长城”,讲到“征收青壮年”,这无异于是一个晴天霹雳,百姓们纷纷面露惶恐。
“阿爹,不要走!”十一岁的小娘子已经听得懂天幕在讲什么了,她立刻紧张地抓住自己父亲的袖摆。
她的母亲一脸的忧愁,他们村靠近北方的游牧民族,若是征青壮年,他们村一定首当其冲。
“当家的,当年公公上了战场就没回来,你也是九死一生才回来的,天下终于统一了,可为何还要征兵,我不想你离开我和孩子。”
中年人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沉沉地叹了一口气,“谁想呢!这……这能有什么办法。”
这当然不是一家人的情况,天幕下,大秦境内,此时不分秦人、赵人、齐人……谁都想安心过团圆、平稳的日子,各家此时不约而同聚在一起。
“儿啊,你要是走了,娘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年迈垂垂老矣的老妇人红着眼,生活在她的脸上刻下刀刀苦难的痕迹。
新婚的丈夫看着才嫁过来的妻子,刚刚当上父亲的男人抚摸着幼小的孩童,年长的哥哥看着还小承担不起重担的弟弟,满脸愁苦的中年人望着上老下小……
徭役之重!徭役何其重啊!重到压垮一代代人的脊梁……
咸阳宫殿前。
嬴政抬头望着天幕,始终沉默着。
长城、长城,劳民伤财。可是他赢政别无选择,纵然留下千古骂名,长城必定要修!
只是不知,天幕这般提前透露,将来长城要修,百姓势必怨声载道,大秦,他的大秦可承受得住……
一种浓浓的无力感席上赢政的心头,他站在咸阳宫殿前,目光似乎穿透层层厚重的宫墙,望见了北方蠢蠢欲动的匈奴。
金戈铁马、蹄声缭乱,若是践踏在大秦的境内,无异于践踏在他的心头……
“父皇……”扶苏轻声唤道,他的父皇仿佛站在历史的至高点,高处不胜寒……
【不过所谓的数百万人去了之后,回来的仅仅几万人,应该是不可能的。
大秦撑破了天,也只能收拢集结这一百万劳动力了,为什么?这一百万的劳动力人口不用吃饭吗?再多的青壮年应该也供应不起来了。还有这一百万的青壮年被征收了,地里的活谁来干?
总之,人数应该是没有那么夸张到几百万人去了,回来的只有几万人。
另外这征收的近七十万的青壮年也不一定全部是普通底层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