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绷着脸:“朕不惧怕后世任何人的评价,但朕也不愿意给别人背黑锅。”
还特么是几千年的黑锅,嬴政这般想着,内心都要呕出一口血。
【然而嬴政真的是大冤种吗?这一问题就要说到历史上赫赫有名、凑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学士强烈抨击这项行为。】
此时的大秦为公元前221年,赢政刚刚统一大秦不久。*1
听了一耳朵陈年旧事的嬴政双眼微眯,“焚书坑儒”想来是还未发生的事情。
嬴政心想:这难道是他做的?但若是他做的又为何说是一口黑锅?这又关楚国的余孽项羽有什么关系?
扶苏一听到“焚书”“坑儒”,立刻脸色变得难看起来,父亲尊崇法家思想,他最是清楚不过,难道后来的父亲尊崇法家到了不允许其他学说存在的地步吗?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秦始皇嬴政到底有没有下达焚书这个指令,为什么会下达这个指令?其次下达指令之后,又是怎么执行的?最后,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
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始皇帝嬴政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宴会,这个宴会请来的都是有学问的文人。
席间,又一个大臣名为周青臣,他吃着吃着,突然开始狂吹始皇帝嬴政,给他拍马屁,它是这样说的。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嬴政,哎!被大臣这么一吹,确实很高兴,他说的也是事实嘛,大秦朝的建立,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确实功不可没。】
正听着的嬴政沉吟:希望天幕下次说到嬴政前,多多加上“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个前缀。
胡亥高兴道:“父皇,这天幕也在夸您呢,这是事实。父皇功在千秋。”
“嗯。”嬴政神色毫无波动,矜持地点点头。
赵高连忙跟上,持续输出一顿彩虹屁:“陛下,这天幕所言,大秦下六国的子民都能看到,周青臣对你的夸赞想必天下百姓皆能看到,这天幕承认您的功绩,这六国的余孽怎敢和天幕争论。”
“天幕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您刚刚建立秦朝后出现,还将大秦灭亡的预言带给陛下您,大秦有时间来组织灭亡,这必是上天给陛下的恩泽。”
嬴政一听,深感如此。与其生怕这预言导致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倒不如抓住这次机会将这些企图破坏大秦安稳的余孽禁数除尽。
【按理说这会是一场君臣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偏偏这个时候一博士,名为“淳于越”的人跳出来了。*2
他的说法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非忠臣”*3,他的意思就是殷周时期很好,让子嗣和功臣们之间相互分封,一旦有危难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助,他的推论便是学习老祖宗,复新前朝的政策,继续实行分封制。
秦始皇嬴政听到他这么说,也没有立刻就反驳他的观点,只是将这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去商量。
最后李斯上言,道,其实周朝也没有完全效仿上古五帝的制度,都是顺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改变,那么同理,大秦建立了这么宏伟的事业,顺应时代的发展,重新采取政策也是正常的。
然后又说到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可是最后呢,要真的有用,至于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吗?真的有用的话,大秦哪里有机会建立呢?更可况周天子搞的那个分封,到后期,天子就完全是个摆设了。
淳于越是更加推行儒学的,儒学与法学之间无法相容,在当时,大体来说,秦始皇嬴政是不受儒家学者喜欢的。
而当时在百姓之间,六国余孽、儒家学者等等都仇视秦朝,每当嬴政下达政策时,这些人总要引用古诗等等在街头巷尾进行讨论,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人带着加入到仇视秦朝的队列中去。
由此,李斯便将目光放在了这些儒生身上,这个时候嬴政和李斯文都意识到因为六国来源于不同的国家,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思想不统一不融合,大秦就永远无法太平下来。
于是便有了焚书这一说。】
扶苏闻言,目露震惊,“父皇当真焚书了?!父皇,这万万不可,大秦刚定天下,民心还未归顺,儒生们时百姓眼中明礼教的学子,父皇您若真的焚烧他们的书,怎么能得人心呢?”
李斯闻言,拱手便道:“这些人借着这些古书来讽刺陛下,会损伤陛下的威严的!”
赢政一言不发,扶苏见此立刻道:“父皇,您看着天幕说的“焚书”是臭名昭著的事。父皇难道还想继续因着这件事留下千古骂名吗?”
胡亥等兄弟姐妹皆是一脸愕然,长兄实在太敢了,他都不怕父皇的吗?
事实上,扶苏在国家政策上是完全敢怼秦始皇嬴政的,更何况这一次有天幕站在他的背后,他就更加有把握阻止他的父皇了。
“放肆。且听这天幕如何说。”赢政冷冷地盯着扶苏看了一眼,扶苏倒也毫不相让地看了回去。
胡亥、赵高在心里偷偷高兴,恨不得扶苏继续搞事情,最好能被父皇/陛下厌弃才好。
“父皇……”扶苏试图再次道。
“住口。”赢政冷声喝道,“朕知晓你着急,但这天幕还说起项羽,传言朕为他背了几千年的黑锅。朕不得听听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