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这个秦武阳不是太子丹派在荆轲身边监视他的,防止他后悔跑路的。
但问题却恰恰出在了秦武阳的身上,虽然秦武阳为人狠戾,小小年纪就敢杀人,但此时的他毕竟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说杀人,那可能是年幼时冲动杀人,但稳重镇定绝对是没有的。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之前说到的那一幕,秦武阳胆怯了,面色惨白的他差点引起秦国上下的怀疑,好在荆轲为人冷静机智,立刻有了说辞。
原本他的说法是自贬低自己两人是小地方来的,所以胆怯了,希望秦王能够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继续自己的使命。但当时的秦王却没有同意,他反而让荆轲接过秦武阳手中的地图上殿。
这其实一想也是,人头有什么好看的,当然是燕国的地图要紧啊!
然而荆轲的命运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扶苏眼神意外地看向自己的父皇,“父皇,您对秦武阳产生了怀疑?”
赢政一顿,回忆当时,他其实并没有产生怀疑,因为怕他的人实在太多了,故而他仅仅只是不屑于看见胆小懦弱的人而已!
见长子扶苏这样充满惊讶地看着自己,赢政以手掩嘴,轻咳一声,“大约是朕对这种危险较为敏感。”
扶苏深感敬畏……
胡亥见状,连忙吹上一通。
【荆轲没有办法,便只能自己一个人拿着人头还有地图的盒子走向秦王,原本一开始想要劫持活着的嬴政来让他签契约书的计划,变得难以实行了,因为他只有一个人,无法像原计划计划的那样,一个人困住他,一个人将刀架在赢政的脖子上。
且他低估了嬴政,赢政个人的武力值也是相当不错的,还有就是他在当时可能还是抱着能劫持赢政更好的想法吧,一直到最后受伤,知道自己没有办法施行第一个计划了,他才狠狠飞出匕首,想要搞死赢政。
那把匕首上面全是毒,只要赢政破点皮,他立马就得死,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他,赢政完好无损,他倒是死掉了。
这就是隐藏在广为流传的“荆轲刺秦”这个故事里鲜为人知的第一计划。】
赢政听完天幕所讲,当年觉得那些不对劲的地方终于明了了。
但他此刻眼神里尽是蔑视,嘲讽道:“燕国太子丹,蠢不可及。”
李斯拱手附和,“太子丹定是想要效仿曹沫劫持齐桓公那般。”
“朕可不会是齐桓公。”
【至于为什么太子丹等人会想出第一个计划呢,这个计划可能是受到春秋时期,曹沫劫持齐桓公这件事的影响。】
赢政心道:果然如此……
【当时的曹沫就是用匕首逼着齐桓公,威胁他签下一份退还各国土地的契约,后来齐桓公在生命不保的时候无奈只能签下,但后来契约书要履行的时候,齐桓公就不愿意履行了。
但齐桓公身边的管仲制止了他,说要守信,不能做这些失信于人的事,这样的话会导致天下诸侯再也无法信任您,会损伤您的威信。就这样,曹沫这边三次打仗失败被割让的土地也都被还回来了。
太子丹想要的也是如此。但是只能说太子丹想得太过天真了。为什么呢?
因为即便荆轲真的取得了这份契约,他也不可能走出咸阳宫,不可能走出函谷关,也不可能通过陈兵几十万的秦国边境线呢?这是外在的原因。
另外一个内在的原因是即便赢政签下来这契约书,即便荆轲安全回到了燕国,赢政也不会固守这张毫无约束力的契约书。
赢政可不是齐桓公,李斯也不是管仲啊,最重要的是,春秋不是战国,这两个时代虽然我们一直都是连着讲的,但春秋和战国的社会道德感和价值观是完全不一样啊。
随着频繁的开战,这两个时代在这道德感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被划开了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春秋时期,以齐桓公为代表的春秋五霸,以及贵族等等做事是有底线的,他们行事是不会落下把柄的,一旦你这个人行事中有令人诟病的,那么这个人的威信便会受到损伤。
举个例子啊,春秋时期的宋襄公*1就是如此,这个人行事在那个年代说是高洁,但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迂腐到了极致。两国打仗的时候,他非要等到别人也摆好阵仗,绝对不占对方一点便宜。
这可是在对待敌国耶~这么一点点的时间,若是能够抓住对方的大军阵仗还没有建制的时候攻打,那绝对是赢面很大的,可他非不要,总之仗可以输,人品绝对要保持住。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春秋时期,这些人的偶像包袱有多重了。但是~嘿,随着时间的推动,频繁的开仗,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这种道德伦理开始沦丧。】
天幕上的后世女子此时脸上浮现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神情,赢政心中募然一凛。
赢政:为何朕感觉心里毛毛的?
李斯和赵高面面相觑,有种不太好的预感,甚至连扶苏都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不妙,不妙啊!!
【诸子百家中兵家开始盛行,那么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语出现了,它改变了春秋时期的这种氛围。那就是“兵不厌诈”。
接着战国时期,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那更不得了了,各种层出不穷的奇葩手段出现了。
嗯……赢政和他的祖先那是贯彻得非常到底,典型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