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响他才突然道:“是啊,大秦早就不再是之前的小国了,大秦疆域辽阔,单单农耕无法保障所有子民的生活,除了北方的胡虏,如今亦不需要以战养战,以耕养兵,不再纷争的国家确实需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说着说着,他恍然大悟,“农业有局限,那么商业确实应该发展起来了。陛下,这天幕所说确实不错。”
嬴政若有所思,“如此么?那便如扶苏所说一般通一通!”
此话语一落,扶苏一阵狂喜,他深入百姓之间,早认识到单一的农耕使得百姓愈发麻木,如今有了新的政策希望这些百姓能重新焕发活力,多思多造。
【说完“耕战结合”我们继续回到嬴政的对外战争上来。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了一统中国的战争。战争一开始前,面对其余的六个诸侯国,嬴政原本的目光是率先放在了韩国身上。
没错,就是那个韩王派遣郑国来到秦国,想要“疲秦”的韩国,那时的韩国版图小,综合实力也不强,但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秦国接壤,是大秦往东其他各国输出的一个绊脚石。
所以自然而然地,嬴政的目光便投到了韩国身上。
在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并不是个个单打独斗,各个国家会因着各自的利益进行结盟,虽然这样的盟约并不牢固,但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
而一旦结盟,若有强大的国家攻打你,你的同盟国便会出兵来支援,以此互相呼应。
那么嬴政在面对当时这样的国家同盟体时,他首先采取了一种政策远交近攻。
是的,大秦即便再强大,秦军再勇猛,也不可能狂妄到单打独斗,明晃晃到让其他诸侯国一看,哎呀~这大秦将来必成六国大患。所以大秦需要同盟国家,来掩盖自己想要灭六国的心思,同时也是防止其他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秦之有韩,如芒刺在背。
而国力羸弱的韩国却没有如预想的那般顺利被攻下,秦军屡次进攻韩国,均被这个小国爆发性地击退了。
既然单单主力军蛮力无法击败韩国,那么秦国又采用了另外一种政策扶植亲秦势力逐步瓦解韩国。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韩国南阳郡的代理太守腾。
这个人便是亲秦这一方的,他向秦国献出了自己所管辖的属地,嬴政见他这么上道,于是将他任命为“内史”。
这个带路党又被秦王被遣去攻打韩国的新郑,由韩国自己人攻打韩国,那简直不要太顺利,内史腾俘获了韩王安,韩国这个立国173年的国家率先退出了诸侯争霸的舞台。
秦始皇嬴政的第一个战报:「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韩国灭亡。」】
【公元前236年,赵国和燕国之间发生了战争。赵国出兵攻打燕国,嬴政立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同盟国的名义出兵救燕国,嬴政派遣了名将王翦等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打下了赵国的厥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地。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34年,秦国开始大军向赵国进攻了,在赵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自己雁门和云中这两个郡。
秦国与赵国的战事一直在僵持着,直到这一年,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和大灾荒。嬴政觉得时机又来了,他精准地踩着比别人的伤痛处出兵了。
他派遣了王翦率领一支士兵直下井陉,让他和杨端和率领的河内士兵一起汇合,然后去夹击赵国的都城邯郸。
然而赵国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下来的,赵国和羸弱的韩国不同,赵国有一悍将“李牧”。
他与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这四人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其主要成就我们顺一嘴说一下,李牧,安定边塞、破东胡、灭襜褴,破匈奴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使得匈奴十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这么一个如此厉害的战将,王翦都没有把握能够将赵国打下来,之前李牧就曾打败过秦军。
果不其然,赵国这边李牧和司马尚率领抵御,和王翦双方僵持了又一年。】
嬴政看着天幕上讲述着他攻打各国的经历,面色沉静冷淡。
“李牧能力确实很强,只不过他遇上的君王并非如朕这般……朕能将那六十万大军尽数托负于王翦,而赵国君甚至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君王无能,名将再强也是枉然。”
赵高谄媚笑道:“各侯君王皆不如陛下也~”
嬴政盯了赵高一眼,随即微笑着看向天幕,与其说他信任王翦,倒不如说他信任自己,美人、财富、权势能够套住王翦,他才会信任王翦。
胡亥在一旁疯狂点头,是这样道理,他们大秦的君王个顶个都是明主,没道理长兄这样的令大秦二世而亡之人能登上皇位,若是换他来……
李斯见这二人的嘴脸,心里顿生不屑,片刻后,他又看向那个芝兰玉树般的长公子扶苏,心里幽幽叹了一口气。这会儿他竟不知自己到底希不希望公子扶苏登上皇位。
王翦府内。
年迈的王翦正和妻子一同看着天幕,天幕上这会儿说到赵国武将不得君王信任时,妻子侧过头对着王翦低声问道:“您就得陛下信任了吗?”
此时的王翦已经八十多岁了,看着眼前的妻子,叹了一口气,“当年我出征的时候向陛下讨要财富、权利、美人,安了陛下的心。我有所求,陛下才会信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