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脑子有病吗?这是……”
朱棣嘴角一顿猛抽了,这就是他的对手?咋这般……一言难尽!
【而朱棣进了都城应天之后,并没有待多久,看着城墙那一大片燃烧着的大火,他立刻下令安排人员救火,以及全城搜捕黄子澄、齐泰等的“奸臣”,当然还有在大火中消失的建文帝“朱允文”。
这里朱棣还抓到了方孝儒这一人物,说到方孝儒,人们一提起他来,就会说,这个方孝儒被燕王朱棣直接诛了十族,“诛九族”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而十族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包括方孝儒的学生、朋友之类的。
但其实这里是没有正经的史料能够佐证的,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只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的事实而已。
文人之所以造出朱棣残忍诛杀方孝儒这个文臣,目的其实很好理解,他们又往朱棣身上泼脏水,污蔑朱棣,向让后世人认为朱棣就是一个反贼,就是一个暴君。
但假的就是假的,其实朱棣本人和方孝儒根本没有几句话,方孝儒也不值得朱棣正眼看他几分,这个人也没有历史上说的“宁死不屈”,他甚至没有随身保护朱允文,他直接躲在家里,后来被燕军给揪出来的。
所以说,很多历史的考证是需要从多本史料里一字一句进行分析的,不是通过一本史料就可以以一言之堂的。】
朱棣气愤异常,忍不住向老爹告状,“父皇,儿子明明是奉您的遗诏南下清君侧的,这些人这般抹黑儿子,要不是还有头脑清醒的后辈,儿子岂不是背上千古骂名!”
“奉旨南下清君侧”,朱元璋听着这几个字,眼角一抽,看向眼神郁闷的老四,“你倒是真敢说。有本事你将那黄子澄、齐泰等问罪之后回你的北平去。”
朱棣:……
不妙,演过头了。
【燕王朱棣进了都城之后,很快就带领着部分的兵力退回到了城外的龙潭。】
朱元璋愣了愣,啥?进城了还不赶紧登基,怎么还带领着部下退出了都城呢?
朱棣心里也是一个疙瘩,这咋回事啊?
大殿前文臣武将面面相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不可能吧……这燕王朱棣难道还真的只是来清君侧的。
只是这么一想,他们便迅速摇摇头,将这个想法抛出去,这绝对不可能!
【燕王在龙潭稳得一批,他在等!等都城的那些个建文朝廷的旧臣,等他们亲自来请自己入位大明宫。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以一个反贼的身份南下打到了都城的。
朱棣才不愿意坐实这个反贼的名头,自古以来,皇帝都希望自己是得国之正,得位之正。】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着朱棣,“老四,想来还是你稳得住啊!”
这满满调侃甚至带点儿嘲讽的话语,朱棣摸了摸鼻子,低着头道:“这一招儿子可是学您的。”
朱元璋见此,哼笑一声,“得国之正,非咱大明莫属。这可是后辈们认证的。”
“您得国之正,都得大臣劝个两三日才勉为其难登上皇位,儿子自然得紧跟您的步伐。”朱棣幽幽道。
“嘿~你这崽子!你可是咱大明正儿八经的子孙!”朱元璋笑着说道。
而在场的人瞬间联想起前前朝大宋……“得国不正者”,嗯,不可说不可说……
【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有时候甚至胜过千军万马,所以在攻打盱眙县之后,朱棣已经开始在舆论上造势了,不得不说,朱棣这一招实在太先进了,我们现代舆论战也是腥风血雨,杀人于无形之中的。
所以朱棣一再地强调自己只是为了除掉奸臣,并没有想要皇位的意思,但这场戏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啦,你朱棣要演,大家也只能奉陪。于是在建文朝廷旧臣的再三恳求下,朱棣才终于“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位。
而他登上皇位之后,这场战役也还没有结束,靖难之役不是说你一打到都城应天就结束了的,当年大明灭完,大清入关,甚至清朝到了第三代皇帝手中时,依旧有汉人想要反清复明。
同理,靖难之役也是如此,朱允文虽然失踪了,但他的手下还是有人的,即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燕军同样要继续清扫他们,只能说这场战役只是到了尾声而已。
但建文帝朱允文的残余部下,对朱棣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了。】
朱元璋听着“大清入关”这四个字,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朝代更迭是必然,只是这异族再一次当咱汉人的皇帝,咱汉人可还要过那四等人的日子吗?”
众人无言以对。
朱棣想着“反清复明”,瞬间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即便大明覆灭,却依旧有汉人想要光复他们大明。
我的天~终于将四年的靖难之役写完了。
下章应该是大明的一些后续,以及现代一点点过度。
下下章写嬴政。
本来打算写他具体怎么十年内干掉六国的,
但想想还是算了,大概写一些就行,不然
那个体量实在太大了,
而且涉及太多个国家、人物,每个人的心理。
单单写战争实在不过枯燥了。
靖难之役写到后期,点击率大幅度掉下来。
所以大秦不会写太多战争的东西,
会将笔墨更多的着笔于民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