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章
    朱元璋眼皮直跳,父子倆面面相觑!
    【瓦剌与大明打战的时候,带上了明英宗朱祁镇,这是一个很好的人质。瓦剌大师挟持着朱祁镇来到宣府、大同的城下时,他胁迫朱祁镇,让朱祁镇以天子的身份要当地的守军开城。
    这时候,要是一个有血性的皇帝,在被俘虏的时候就应该自尽了,然而朱祁镇不是这样的,他……他还真的答应了!所以便有了这“叫门天子”的称号。
    好在宣府、大同的守将是个头脑清醒,以大局为重的,而且最开始的时候于谦就给他们打了预防了,这个时候国都已经另立皇帝了,这些守将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
    从天上的画幕在说起大明这位令人诟病的皇帝时,大殿前的文臣武将就好像隐身了似的,实在是他们想到自己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子下,听着人家皇室不堪为人说的事情,就很不得赶紧消失在对方眼前。
    【在打赢北平保卫战的第二年,瓦剌放归了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回来后身份就变得很尴尬了,这时候的大明已经有朱祁钰这一位皇帝了,而且他作为皇帝被敌军俘虏了,实在是大明的耻辱。
    朱祁钰登上皇位后,自然也不愿意将皇位还给朱祁镇。后来朱祁镇被幽禁了七年,后期通过夺门之变才再次复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明英宗是大明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的原因。
    好了,话题实在偏得太远太远了,还是说回靖难之役吧。】
    朱元璋:好好好!赶紧说回靖难之役……这老朱家的不肖子孙之事,他是真的听不下去了!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听完这等不堪的皇室之事,还能活着,可真是不容易啊……
    【回归正题,太监告密这件事,大家想想一个太监,他骑马从都城应天出发,然后到北平,这一路上,他肯定不能将都城空防的消息泄露给别人。
    那就意味着他无法换人,只能自己扛,顶多只能换马,照他这样的速度到了北平,燕王朱棣再得知这一消息,重整军队火速南下,呵呵~按主播我来说,这特么的花都谢了一季了,还让朱棣搞突袭?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偏题啦!救命……越说越多,赶紧掰回来!
    强调:不是洗白明英宗,
    只不过他是大明第6位皇帝,
    离我的题目实在太远啦!
    所以不想再用篇幅去写他,
    总之只要记住这个皇帝很烂就行!
    第48章
    【破除了太监告密这个谣言,我们再说回淮河水师投靠燕王朱棣后,建文帝朱允炆再一次搜刮大明的兵力粮草等等,运输到盛庸所在的高资港,以及这时候的大明已经开始有农民起义了。
    大明的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在位的这几年,只顾着和朱棣开战,根本没有做出任何的建树。
    而这所谓的大明第二位皇帝是朱允炆,燕王朱棣是不认可的,他一直觉得他的皇位是从他老爹的手里继承的,朱允文根本不能称之为帝。当然这是燕王朱棣本人的小心思啦!】
    天上画幕这样一说,朱元璋似笑非笑地望着朱棣,“老四,你倒挺会自欺欺人的。”
    朱棣闻言,也理直气壮道:“一个毛孩子,啥也没为大明做,反而让大明内部生乱,本就不堪为君。”
    朱元璋倒也没说什么,在他看来,也确实是这个样子,当初,他到底为什么会属意朱允炆继承皇位呢?究其根本,他根本不敢以贤立君,不敢打破这一直延续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生怕给大明开了这个头之后,后辈为因为“贤”字争得手足相残。
    贤,到底什么是贤?每个人评判的标准都不一样。
    【到了这一步,大明内部生乱也无法扼住朱允炆的步伐,不过想想也是,站在他的角度,他要是认输了,就只能一死,怎么可能停止呢?无论如何都要打下去。
    只是苦了当时的老百姓,这场靖难之役,朱允文压榨出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都是从百姓的手中挤出来的。
    这一场战役在各个方面上的消耗,都远远大于后来朱棣对蒙古的战争消耗。
    后世人文人大肆宣扬朱允炆的“仁善”真是何其讽刺,仁在哪里,善在哪里!真该问问我们这种老百姓他们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算了,主播我不狂输出个人喜好了,再说回来,建文帝朱允炆见淮河这条防线虽然废了,但是还有长江这一条啊,他依然抱着侥幸,希望这条防线能够阻挡朱棣的南下。
    由于朱棣的陆地野战能力确实很强,朱允炆直接放弃了泰州、扬州这两个重镇的军事防御,转而将都城的安全压在了长江上,所以燕军基本没什么损失就拿下了这两座重镇。
    为什么说没什么损失就拿下了这两座重镇呢,因为扬州的卫指挥开城投降,虽然这中间扬州内部有人反对投降,甚至将卫指挥王礼抓了起来,好在后来王礼的弟弟和他的亲卫救出了王礼,甚至将反对投降的人抓了起来。
    王礼将燕王朱棣迎了进来,朱棣立刻将他升为都指挥,而王礼不负朱棣的信任带人前去劝降泰州、高邮、南通,这些城市也迅速投降了。】
    “大势已去!”朱元璋淡淡道。
    谁都明白,这个时候,建文朝廷早就根基不稳了,失去了民心,无怪乎这一个个的重镇就这么投降了,实在是朱允文对上朱棣,基本上就没有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