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修仙?做木工?二十年不上朝?
一个接一个的闷雷滚滚,砸得朱元璋头昏脑胀。
“咱真的要扛不住了……标儿,快,扶着咱!”
朱标立刻攥住朱元璋的手臂,支撑着他稳住身子。
朱棣简直目瞪口呆,他、他的子孙后代都这样吗?不,一定不是的,肯定是极个别的,不然咱大明不可能国祚能有276年!
【七月十二日,英宗“遂议亲征”。英宗决定御驾亲征正是因为他之前派出去的援兵打了一场败战。这里主播我大胆猜测他想御驾亲征很有可能是受到他太爷爷明成祖朱棣的影响。
因为朱棣曾经御驾亲征之前,派过齐国公的邱福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朱棣一看,哎……真是气死人,你们不行,老子自己上,朱棣的本事那自然是不必再强调了。
而这一次,明英宗很难不受到朱棣的启发,他想啊,这帮人不行,他也要自己上!
但是……问题是朱棣是真的行啊,祁镇兄你可就未必了啊!
朱棣没起兵之前就是九大塞王之一,跟蒙古也没少打啊,靖难还打了那么多次技术含量超高的战役,他是一场一场打下来的,祁镇兄,你心里没点底吗?
明英宗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将全国的兵力摸了一遍,全国的兵力满编制是五十万人,但是这个编制并没有满,因为各个朝代都有躲避当兵的,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所以,最后约莫估计大概当时明英宗是纠集了25万大军左右去攻打瓦剌。
嗯……然而人家瓦剌才三万兵力左右,还打输了,朱祁镇简直就是将他太爷爷朱棣的脸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可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朱棣勃然大怒,他终于理解自家老爹听到孙子如何霍霍大明的将士是什么样的心情了。
“这帮大臣就不会劝一劝吗?”朱棣瞬间迁怒文臣,这可惜现在没有人能回复他。
朱棡心里暗搓搓的嘲讽,大概是你这永乐大帝把你后代子孙的福气都给占有了,否则你怎么能起兵成功呢!哼~
想是这般,但朱棡已经不敢再在老爹朱元璋面前嘲讽弟弟老四了。
朱元璋如今已经缓过来了,闻言哼了一声,“他非要去,大臣能怎么办?”
朱棣哑口无言!
【三万对二十五万,给瓦剌25万头猪,人家三万人都抓不完,你他么比猪还差!更可笑的是,朱祁镇在出发的时候就只带了大军一个月的粮草,但是明军走出了迷一样的行军轨迹,搁这旅游呢,还是遛弯啊?
明军去到大同,哎……大同没见到瓦剌,再去宣府,哎……又没瓦剌兵!
无奈这时候粮食已经要见底了,朱祁镇只能回去了,但他回去的路上同样在史料上也走出了迷一样的路线,很有可能是在回去的路上,朱祁镇越想越不甘心,他在路上拖拖拉拉就是想打仗,甚至有一天明明已经接到后方传来的战报,说瓦剌兵追上来了,于是那一天大军一整天就走了两万步的距离。
御驾亲征这件事,前前后后,大明的几十个朝臣无数次劝他,哎,他就是不听!
于是,朱祁镇蹲在雷家站的位置不动了,就等着瓦剌兵来,其实也很好理解,大明有25万军兵呢,优势在我,朱祁镇当然想打。
所以便在这个位置发生了第一天的前哨战。第一场大明派出的是蒙古精兵,蒙古精兵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是还是战败了,于是朱祁镇又派出四万精骑,没错,又失败了。
接连两场战败,还都是派出的最精锐部队全都输了,朱祁镇这才慌了,立刻拔营往北平跑,往土木堡的方向跑,这也是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朱棣缓了缓心口的胀痛,开口道:“父皇,要不咱还是继续听靖难之役吧,儿子承受不住了。”
“给咱憋着!”朱元璋没好气骂道。
曹国公李文忠、耿炳文、傅友德等等都觉得憋屈得慌,好好的大明,这些人到底怎么打仗的啊!
这一刻,或许他们该庆幸自己听的不是明末的战役,否则只怕一个个得气绝升天!
【土木堡再过去一点的位置叫“怀来”,怀来是一座军事重镇,这里有卫所骑兵在这里驻扎着,朱祁镇要是跑到怀来,不就好了。
至于为什么朱祁镇反而在土木堡停了下来,史料上记载也是众说纷纭,但于谦这个人说出来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权威性的,也是很有可能的原因。
那就是后方瓦剌的兵在追击朱祁镇的大军时,不止是后方在追,他们甚至分出来兵力往两边迂回包抄大明军队,前面我们说了,前哨战的时候,大明损失的基本全是精骑为主,现在剩下的大部分是步兵。
而瓦剌他是基本全是精骑兵的,所以大明的步兵根本跑不赢瓦剌,瓦剌两边包抄的骑兵已经跑到了步兵的前方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于谦说的是,当时怀来这座重镇的将领们已经先朱祁镇一步逃亡了,怀来已经是一座空城了,所以,紧急情况之下,朱祁镇不得不就近原则,往土木堡里逃进去。】
“迂回包抄”这一招多么熟悉啊,武将们纷纷下意识地看向燕王朱棣。
朱棣只觉得一口老血呕在心口。
此时此刻的朱棣还未是将来时不时打蒙古的燕王,若是,他就会知道,迂回包抄这一招,当年他与蒙古打的时候同样屡试不爽。
【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记载,其实很难找到了,因为这毕竟是大明打了一场让人诟病的战役,大明史官在记载的时候,基本上能怎么少讲就怎么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