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根据伍爱华之前的说法,靖康之耻这种事情大家都觉得不是什么好事,只是不管怎么问,弹幕上透露的都是一星半点,没有具体的来龙去脉。
宋朝人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到,所以之前大家提出来的问题都被淹没在了弹幕当中,才没有什么人回答,等到天幕说起宋朝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关注到这一点,肯定能知道更多?
而且大家也想听一听后人对于宋朝的评价。
不仅如此,想到现代人给女性指出来的和离路径,宋朝人不由也紧张了起来,不知道到时候又会被挖掘出来什么法律漏洞,到时候自己是利益受益方还是利益受损方也不一定。
别的人可能还在关心自己未来的利益,改革家们和忧国忧民的官员们的想法则是完全不同。
王安石想着,在天幕说古代税制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把现代的税收制度详细的再说一遍?好让自己看看青苗法怎么能改进。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时候,最想知道的是现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怎么确保官员工作效率的同时解决冗官问题?
苏轼则是和苏辙讨论起了天幕的目的。
“这人在天幕上说这么多内容,看他的弹幕以及平时的说法,想来早就意识到我们是古人,那他说这些是想引起我们的社会动荡?还是真的认为他们的法制更加高级,认为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
说起这话,苏轼就觉得非常离谱,按照伍爱华的说法,这其实是生产力决定的事情,现在的法律已经是非常适合社会现状了,如果修改的话,难道不是更加的不合适社会实际?
不得不说,苏轼此时和司马光等人同频了。
但是他们的同频又有所不同,司马光等人是完全的保守派,并不认同法律的变革,但是苏轼等人本身并不抗拒变法,只是认为王安石步子迈的太大,怕他扯到蛋。
因此,苏轼并不是觉得法不可变,而是觉得伍爱华科普的这些事项并不适合此时的宋朝。
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不说别的,就说工业和农业科学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怎么让农民脱离土地?
如果不拔高农民的地位,士农工商一体看待,那么耕种的人少了怎么办?只要田地荒芜,国家就会冒出大量的流民,乱世还谈什么法治?
毕竟,看到商人经商赚钱且因为有钱地位比自己还要高,又有几个农民会不动心呢?
这么想着苏轼忧虑的看向天空,对着弟弟说道:“这天幕的出现是福是祸,也尚未可知。”
相比于苏轼,苏辙更加的实用主义:“不管怎么说,对于少年时期的我们来说,绝对是福气,毕竟救下了姐姐。”
听到苏辙这番说话,苏轼沉默了一瞬:“是啊,他们救下了姐姐。”
“我只是觉得,好像这个主播并不是不明白他们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他就是这样做了,所以他有什么做的理由吗?”
伍爱华如果听到了苏轼的问题,一定会大声说:“我们这么做的理由,当然是为了向高维存在兑换更适合我们的科技啊!”
此时此刻,伍爱华也在向高维存在展示着各个古代位面的法治进度。
“怎么样?你看是不是进步很大?”
“不错不错!”,高维存在满意地说。
“如果觉得不错的话,是不是可以给一笔阶段性的奖励?”伍爱华不抱希望地试探性问。
高维存在却很爽快:“你想要什么?”
早就接到国家通知的伍爱华立马问道:“有没有针对台风和洪水这些灾害的科学技术呢?”
第111章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于大部分的自然灾害都有了完善的应对措施。
但是类似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依然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依靠的是众志成城、共抗天灾。
就算现在有了人工降雨、南水北调等手段对应旱灾,但是洪水和台风依然是很难通过人力改变的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在台风预警的时候放假,让所有人待在安全的地方,但即使这样,每次台风天依然少不了因此而伤亡的人员。
更别说洪水滔天,只能通过牺牲泄洪区百姓的家园和田地保住主要城市,耽误生产生活,国家为了迁移安置泄洪区居民、洪灾后家园重建、田地土壤治理也耗费巨大。
虽然现在已经可以将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低,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依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天象异常,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办法预测灾害的发生,暴雨超过城市历来最高阈值导致被淹的新闻也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向国家提议,要不然看一看高维存在那边的应对方法,也许会为我们的科研指明方向?
这也是伍爱华问出这个问题的原因,要的不是设备,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科研的方向。
在伍爱华问出这个问题之前,刚刚有城市因为暴雨暴涨的水位导致被淹,造成了人员的伤亡。
听到伍爱华的话,高维存在毫不在意地说:“洪水和台风?我们那边没有这个玩意,你让我查一下。”
查完之后,高维存在很简单的说道:“这东西好解决的很,我给你们传一段信息,你们自己研究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伍爱华用一堆彩虹屁的送走了高维存在,然后将高维存在的说法原封不动地报告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