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4章
    “所谓山东少林木,松柏尤稀。”伍爱华这话一说,唐朝吏部尚书唐临立马看向了天幕。
    “唐朝时期,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对于燃料的需求也日渐增加,类似于卖炭翁等诗词,都体现了古代主要采用树木作为燃料,这种情况下,人口密集地区很难见到成材的木头,树木刚长成小树,基本都被百姓砍伐回家作为燃料了。”
    说完这点,伍爱华说道:“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唐末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初闻觉得离谱,细思又似乎合理的事情。”
    一提唐末,唐朝初年的皇帝大臣都紧盯天幕。
    “我们都知道,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其中第一代就是朱家王朝。”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还有刚刚进学的皇子嘀咕:“怎么大臣都让父皇认朱熹当祖宗,真要认,不是应该认以前的皇帝吗?比如这个朱温什么的。”
    听到弟弟的话,朱标按住他的头:“没事多读点书,书读得不够也至少要学会别乱说话。”
    人家为什么不让认朱温?还不是朱温这人太垃了?
    朱棢听到朱标的话,连连点头赞同:“这天幕都说他干的事情离谱,想也知道不是好事啊。”
    “他干了什么?”这么说着,朱家兄弟都看向了天幕。
    此时此刻,李世民也听到孩子们问出了一样的问题。
    “青雀你继续听下去就知道了,不要缠着你耶耶。”长孙皇后说道。
    李世民闻言,一把抱住孩子:“青雀是和我亲近,观音婢何必太严厉。”
    李世民这么说着,看着抱住弟弟的父亲,李承乾只觉得有些失落。
    “朱家取代了李家,自然也要建造自己的宫殿,他们定都洛阳,为了能够在洛阳建造宫殿,毁掉了长安的宫殿,让巨木漂流而下,去到洛阳。”
    听到伍爱华这话,本来抱着儿子的李世民腾地一下就站起来了。
    长安的宫殿毁了?!
    伍爱华这时候继续说道:“如果说毁掉长安的宫殿还有政治意义或者泄愤所为的话,那么让长安宫殿的巨木漂流而下,就纯粹是因为木材不够了。”
    “当时关中地区已经没有可以建造宫殿的高大林木,所以用长安宫殿的巨木,也是一种选择,再想想也很合理,总比逼着人去原始森林伐木然后运输到洛阳来的好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做的也没什么问题,当然如果继续用长安的宫殿就更好了。”
    李世民是心胸宽广的君王,听到伍爱华这话都觉得心头一冷:不是,这叫没什么问题?
    “唐朝时候的木头已经不够了,宋朝更甚,”伍爱华说道:“毕竟汴京是一个据说人口千万的城市。”
    “据说那时候汴京需要建造房屋,都是去陇西伐木,然后运回汴梁。”伍爱华说着:“苏轼有诗描写,‘有山秃如赭’,沈括也在梦溪笔谈里说,‘今齐、鲁松林尽矣’。”
    【不敢想象苏轼面对秃秃的长江两岸,还写出了赤壁赋】
    【只能说人菜不能怨景色差,看我们东坡先生,多厉害,看到秃秃的山头都能写诗】
    苏轼:……啊这,很难吗?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道:【据说苏轼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误会,并且写下赤壁赋呢?】
    看到这条弹幕,有人不禁猜测:【因为他看到的悬崖峭壁光秃秃是红色的?】
    苏轼:等等,我去的是假景点?那真的赤壁在哪里?!
    不提苏轼怎么询问赤壁的位置,伍爱华的直播还在继续。
    “只能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时候百姓看到的山头基本是秃的,明明宋朝之后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们都没学会孟先师的理念。”伍爱华说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会放过我!还有什么,来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没努力改善环境?!
    “虚假的孔孟继承人们并没有认识的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砍伐更甚一筹。”
    “当然,这也是因为明清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清朝末年,外国人来华国,拍摄了一系列的照片,里面的山水都是秃秃的模样。”
    “当然,如果大明想把这个锅甩给大清,也有点难。”
    刚准备甩锅说都是大清干出来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等等!凭什么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没被洋人拍照片!
    出生民间知道山头有多秃的朱元璋理直气壮。
    “明朝时期,有个朝鲜人记录下了大明山水的模样。”
    ”他记载道: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五谷不丰。”
    “然后还不忘说:自北京以至于此,山皆童秃不毛。”
    “也就是说,从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头都是秃秃的。”
    伍爱华话一说完,朱棣就激动了:“又是朝鲜人?这肯定是他们诬陷我们宗主国!咱能那么竭泽而渔吗?”
    帝王的必备修养,睁着眼睛说瞎话,甩锅一定要第一名。
    不仅朱棣这么想,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朱棣的子孙也是这么想的。
    朱棣甚至还发了弹幕:【朝鲜人不可信,怎么能拿他的记载当论据呢?】
    看到这个弹幕,不少现代人感同身受。
    【没错!如果按照韩国人的记载,几百年后考据用了韩国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那多离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