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秦朝行宫,扶苏已经到了。看着自己这个最器重的儿子,始皇意有所指的说了句:“这个顺治帝,还真是个情种。”
扶苏本来也在认真看着天卷,突然听到父皇的声音,怔了下,扫了父皇一眼,嘴唇动了下,但是却终究没有出声。仿佛在权衡一番自己要不要接话后,最后还是放弃了。
秦始皇心中暗暗皱了皱眉:自己这个儿子,终究还是同他生分了。
他甚至不记得他最后一次对他撒娇是什么时候了。
他政务繁忙,不能亲自教导皇子,只能将皇子们托付给老师。而扶苏因为是皇长子,他的老师是淳于意,乃是儒家的大儒。其他老师的班底,也是一众皇子中最好的。
不过从那以后,他渐渐察觉,儿子同他不太亲近了。
初起他以为只是孩子长大了的缘故。
直到后来,扶苏一次次的在政事上同自己作对,他才意识到,他的长公子是完全不认同他的做法!
他的儿子,他的第一子,他想将大秦江山托付给他的继任者,怎么可以完全不认同他的做法,实在是气煞他也!
【不过可惜,皇四子不足百日便夭折了,董鄂妃也因为悲伤过度,不久之后也去世了。顺治帝为此大受打击,便在宫中剃度出了家。】
【而在四个月后,顺治帝据说也因为生了天花跟着驾崩了。】
四个月后,顺治也死了?
真的是得的天花吗?
先秦各帝王:天花是什么病症?如此严重!
【可惜他如此开明的一个皇帝,只活了二十三岁就离世了,让人不胜唏嘘。】
【不但如此,在他临死前,还下了《罪己诏》主要是对他在位十八年的错误进行检讨。罗列出了十四条。】
【这就是所谓的顺治罪己诏。其中的内容主要是指他未循祖制、渐习汉俗、重用汉人、宠汉抑满等。这反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受汉文化的礼教观念影响已经是十分深切。】
用汉人还要下罪己诏?在临死之前?
正所谓是有反常必有妖。哪个帝王临死之前不是对自己的功绩歌功颂德,这个顺治倒好,竟然反其道而行之,给自己下罪己诏?
各位面的各位帝王在听到这些话后,略略思忖了一番,终于不约而同的意识到了一个可能:顺治这是在为儿子铺路?
果然,天卷之后的盘点肯定了他们的想法。
【而临终前他下了罪己诏,将用汉人的罪过全揽在了自己身上。】
【顺治帝这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康熙帝铺路!】
【我们看下他之前的做出的功绩,在后世人看来,促进满汉和解,重用汉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
【但是也正因为他启用汉臣,而且把各王族宗亲从议事中心排除出去,这才引起了满族那些王公大臣们的不满。】
朱元璋思索起那些蒙元的王爷贵族们。在他那个时候,蒙元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全国各地都是起义军,可这些贵族们还是在花天酒地,还是在压榨民脂民膏。
不仅如此,中蒙元一朝,汉族的读书人都抬不起头来,最后只能去写话本谋生,所以蒙元期间,出了好多好看本子。
不过这些本子因为是不得志的书生们写的,所以对元朝的贵族们骂得特别狠。胆大些的作者们就是明着骂。胆小些的则是指桑骂槐。
甚至有些骂得极狠的,被朝廷禁制演出后,就偷偷摸摸的在乡间地头演,更是惹来老百姓们的一路好评。
所以,这元朝崩得这么快,也同这些书生们骂得这么狠有关。在百姓中的名声一天比一天臭,有点坏事就被添油加醋的说出来。这样的朝代,只会早早玩完。
可越是这么想,朱元璋看着这天卷盘点的清朝就越是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说句实话,在满清时期,尤其是前期,重用汉臣只是说说而已,汉臣充其量只是能够入朝为官而已,并不能获得多大的权力。】
【即便是同品级的官员,汉人见到满人也要第三分,地位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升。】
对嘛对嘛,就是这样。这满族人实在是太狡猾了,还知道骗汉人和解,难怪能做二百多年江山,几乎快赶上他大明的立朝时间了。
不行,他得趁早解决这个问题,日后他定然不能让他们再把大明的江山得去。
【可即便如此,他的政策还是引起了满族王公大臣们的不满。而且他在的时候尚且如此,若是他的儿子康熙还继续沿用他的政策。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那就更危险了。】
【谁都不知道那些利益受到损失的大臣们会做出什么事来。】
康熙神情一肃,想到自己未亲政前受到的种种委屈,尤其是那权臣鳌拜的嚣张跋扈,脸上便闪过一丝冷意。
哼,若真是那个时候他仍旧按照父皇的政策智力大清,只怕用不了多久就成了一具尸体了。就像天卷中提到过的,那个元朝七岁登基,却只做了四十多天皇帝就莫名身亡的孩子一样。
他若没记错,这个皇帝应该是元宁宗。无独有偶,还有一个九岁继位,当了一个月就被废除的天顺帝也是如此,被他的堂叔文宗废除篡位后,很快就没了消息,应该是被杀了。
天卷还少盘点了些内容,就是元朝被暗杀的皇帝也不少,就像这个天顺帝吧,在被元文宗废除前,短短十几年时间,元朝换了四五个皇帝,岂是一个“乱”字能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