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刚刚太皇太后前来,就是要来拿他,准备将他立即乱棍打死的。
要不是陛下护着,只怕他现在也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没想到正争执着,却听到这种消息。他又怎么能不抓住这个机会,将火引到那个于谦身上去。
“闭嘴!”太皇太后怒斥道,“你这个奴才,当着我的面就开始祸主了。陛下,这个王振真的不能留了。您到现在还看不出来吗?他留在您身边可是居心叵测。”
“本宫不能眼睁睁看着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江山,在你的手里败落下去呀!”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老朱家从建国一开始定下的基调就比宋朝的时候硬气多了。】
就在这时,天卷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评价,也正是因为这声评价,朱祁镇才终于下定了决心。
“皇祖母,母后,你们说的对,王振的确不再适宜留在宫中,留在朕的身边了。”
王振脸色苍白,“噗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陛下,您真的要放弃奴才吗?就因为这莫名其妙的天卷,以及它说的几句莫名其妙的话?”
朱祁镇的眼中充满不舍,但是却已经下定决心。
【朱元璋建国之初,便提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建国方略,之后的朱棣又补充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铁血宣言。】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能提出这几条的朝代,仅此一个。】
【所以,在这种基调下,若是有人想像宋朝那样一有事就后退,一出事就迁都。那根本就是妥妥的卖国贼,绝不可能立在朝堂上。】
宋徽宗:说的不是我。
宋仁宗:卖国贼?可恶!
宋太祖:我的子孙中也有这种败类?我不信!
【这次就是,当有的大臣提出京城南迁时,于谦怒斥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这一幕出现在(《明史列传58》的记叙中,正是当时场景的真实体现。】
【其实当时还有一件事。】
【就是皇帝被擒的消息传来后,王振作为罪魁祸首,不但家人被贬斥,就连同王振关系好,仗着王振在皇宫中作威作福的几名太监也几乎要被其他愤怒的兵士打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听说要死守京城。不但京城仅剩的禁卫军昼夜不离岗位,誓死保卫北京城。】
【甚至很多宫里的太监们都自动请缨,要加入对抗瓦剌大军的敢死队,对抗敌寇。】
【就连百姓们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管老幼妇孺全员发动起来,誓要与京城共存亡!】
【可以说,当时明英宗被俘后,大明非但没有成为一盘散沙,反而群情激奋,燃起了熊熊斗志。】
听天卷讲到这里,不知怎的,朱元璋父子三个,均觉得眼眶有点潮。
这才是他们的大明呀!
这才是大明军民该有的样子啊!
在宋朝各位面。
宋太祖赵匡胤听了心中微动,不知怎的心中有一种冲动。若是他大宋将士有此胸怀,之前他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只怕早就收回了。
宋仁宗表情复杂。想到北方的大辽,想到自己同大辽签订的各种协议,想到燕云十六州。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一条都像扎在他心中的刺,让他烦闷不已。
太上皇宋徽宗冷冷地瞥了天卷一眼,冷哼道:“那后世之朝有后世之朝的坚持,我大宋有大宋的国情。就算不死守,联合金人,朕不是也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了?”
“哼哼,再说了,朕现在已经是太上皇了,这种事情还是让皇帝去操心吧,于朕又有何干?”
不过,想归想,想到天卷的预言,他还真得想个办法,早点离开京城才好。
他就不信,他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那些辽人还能把他找到?
【所以,虽然明军精锐在土木堡一战中几乎被消灭殆尽。但是在强大斗志的加持下,北京城中众志成城,全民动员起来,人人争着保家卫国。】
【这一点,可以说是瓦剌人从没有料到的。】
【所以,当瓦剌人带着明英宗到达了北京城西北关外,北京城中的所有人,包括太后都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
【这是大明的背水一战,也是华夏一族的兴亡之战。】
【而也正是这一战,彻底打出了大明的风骨。在武将们几乎全都随着土木堡之变倾覆的情况下,兵部侍郎于谦指挥从容,在大明军队精锐俱失的情况下,将瓦剌人彻底击退。】
【就这样,在明军的抗击下,瓦剌人卷走了太上皇朱祁镇,彻底放弃了进攻北京城。】
好!
天卷一口气说出了北京保卫战的结果,让各朝各代的大部分帝王们纷纷叫好。
尤其是秦始皇,听到后世的大明竟然有这种勇气,更是赞不绝口。
而在这时,一旁已经跪了很久的徐福徐方士突然开口了:“陛下,若是您能存在在这个后世的大明,岂不更加快哉!”
徐福不开口,嬴政都差点将他忘了。
他转头看向徐福,眼睛眯了起来。
【只是,北京保卫战能够成功,也并不仅仅是众志成城的结果,更是需要有人居中调节,坐镇中军。这个人毫无意外的,就是之前力促郕王朱祁钰登基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