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章
    看到大臣和自己的侍从们这么说,朱厚照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洪武朝。
    朱标看着天卷,心中也是轻轻一叹。这就叫欲速则不达呀!
    而在这时,在御阶下,以胡惟庸为首的臣子们已经整整齐齐跪在了勤政殿外的广场上。
    看到朱元璋出来,胡惟庸倒地拜道:“陛下,天卷之言您可看到了?为了我大明社稷永昌,请尽快处置燕王,决不能让他有谋朝反叛之举呀!”
    “胡惟庸?”朱元璋冷笑,“你是从哪里听说,燕王有反叛之举的?”
    “陛下,天卷上可都说了,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篡了王位呀。”胡惟庸大声重复道,“纵然燕王是您的儿子,也不能纵容他推翻正统,让我大明陷入危难呀。”
    “胡惟庸,锦衣卫拿人,尚且要得到供词才能入罪。朕就算让你们审问老四,你们想得到怎样的证词?”
    “陛下,万不可再包庇燕王了呀!”胡惟庸闻言,再次伏地拜倒,而在他身后,一应大臣们也纷纷拜倒。
    看到大臣们跪倒一片,朱元璋的脸色更难看了。
    就在这时,天卷的声音随着大臣们的拜倒,更加清晰起来。
    【当然了,有些东西,并不是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说清楚的。让我们对比两位帝王的性格和所处环境,并不难看出,他们在相似的事情上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也并不奇怪。】
    【正德皇帝朱厚照,含着金汤匙出生,天之骄子,据说小时读书时,还过目不忘,是人人赞誉的神童。登基之后,虽然随心所欲,但是最不在乎的就是大臣们看他的眼光。】
    【自然他施政的时候,也不会受大臣们的影响,完全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一边玩儿去”的做派。】
    李东阳等人听了这句话,脸色俱是一变。虽然倍感“心累”,但是却又有一吐心中郁气的感觉。
    总算总算是有人说出他们早就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感觉了。
    众人不禁向正德觑去,却见他看着天卷仍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很不屑地撇撇嘴:“无聊。怎么还不完,朕还有正事呢。”
    【建文帝朱允炆,他出生的时候,只是朱棣的庶子,是大哥朱雄英去世后,嫡母常氏也离世后,他的母亲才被扶正,才得到了嫡长子的地位,成为世子。】
    【而后,又是他父亲去世后,他才得到了太孙之位,直到最后登基称帝。】
    【说白了,朱允炆这个皇位,等于是捡到的。因此他最在乎的就是旁人说他德不配位。】
    原来如此,老朱一家恍然大悟。
    这皇位的确是像捡来的。
    只是,朱雄英活活泼泼、健健康康的一个孩子是怎么死的?
    朱标很想问天卷原因,但是想到刚才父皇离开时的叮嘱,又有些纠结。
    【于是,这两个皇帝一个是根本没人同他争,一个却又时时刻刻生怕别人将他的皇位抢走,自然要向天下人证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才导致后者有那么多急功近利之举,有那么多谜之操作,一口气推行了了那么多的新政。】
    【其实,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眼光呢?皇帝你都当上了,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了,又何必在乎旁人说什么呢?你只要去按部就班做对的就行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
    第50章 拽作狂14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这么焦虑,看看他周围都是什么人吧。】
    【几乎全都是跟着他爷爷和父辈们打下天下的功臣。】
    【这还是洪武后期,蓝玉案之后剩下的功臣们。】
    【之前up主说的火烧庆功楼,也不过是后世文人用话本夸张的写法,对朱元璋大兴蓝玉案之后真正原因的影射罢了。】
    【其实,那个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为自己这个皇太孙肃清前路了。只可惜,虽然功臣已经剩下不多了,朱允炆还是掌控不了。】
    【因为想要得到这些人的承认实在是太难了。】
    听着天卷的声音,又扫了眼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们,朱元璋恨得牙根痒痒。
    天卷说得没错,如果他的标儿英年早逝,只有皇太孙能继承皇位。他必然会想办法为皇孙肃清前路,以防主弱臣强。
    而这些官员们中,以他那些老兄弟们最甚。
    【而朱允炆既是一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必须用别的办法来缓解这些焦虑,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登基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文官的原因。】
    【因为他们同那些功臣们联系较少,他们是能帮自己出主意的“自己人”。】
    【但是,朱允炆的境况并不罕见,在历朝历代帝王中,有那么父子两个同他的情况很相似,就是顺治康熙父子。不过那就扯远了。我们日后可以单开一集重点介绍。】
    各位面顺治(康熙)万分期待:没错,我也是少年登基。
    【我们先回到朱允炆。】
    【之前说到,朱允炆重用文官,所以疏远了武将,故而让武将们不满。但是其实,朱允炆对文官也没有特别重用。】
    【他重用的只有自己人,被历史发烧友们戏称“建文三傻”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尤其是黄子澄,他几乎可以说对他是言听计从,哪怕是齐泰,若是同黄子澄意见相左,朱允炆也会采纳黄子澄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