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在门下驻足,小童往前跑了几步,敲了敲门。
大门打开,门里的小厮像是故意等着他们,一句话没问,就带着他们往前厅走去。
来到厨房门口,小厮停了下来:“我家老爷就在里面。”
小童跟着走了,杨澜和纪鑫站在门口面面相觑。
很快,杨澜试探性敲了敲门,报了自己的名字,纪鑫紧随其后。
“进来。”响应他们的是一个精神气十足的老年声音。
推开门,两人走进去,便看到了坐在书桌前面写着字的院长。
两人规规矩矩行了学生礼,静候在一边,等着院长说话。
“看见那边的书案了吗?有张试卷,去做一做。”院长手里写字的动作未停,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纪鑫顿时不淡定了,院长叫他们来,就为了亲自考评他们?
杨澜拉住他,轻轻摇了摇头。
两人在书案边坐下,看到试卷上的题目,都有些愣住了。
白纸上空空荡荡的,只写了一行字:“今有兽,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问:禽、兽各几何?“
纪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试卷?
杨澜屈指轻轻敲了敲桌面,随后抬头往院长的方向看了一眼。
院长还是安静写着字,好像并不在意他们一样。
略一思考,杨澜便拿起笔,开始列式计算。
这是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的问题,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轻松就能解决,但是放在古代,还要用附上大段文字描述,写完的时候,他的手腕都有些酸了。
等他再次抬起头的时候,院长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坐在宽大的红木椅子上,定定看着他桌上的纸。
杨澜微怔,因为他看到了院长坐着的并不是普通的椅子,而是一辆轮椅。
第67章
传闻中青山书院院长乃太子少师, 学富五车,风光一时,只是不知后来遭遇了何种变故, 满身荣华不再, 独自来到这偏僻小城,建立了一所书院。
从他五年前建立这家书院,到现在一直都深居简出, 甚少有人见到他的身影,原来是因为……不良于行?
杨澜心中百转千回,眼睛却没有过多放在轮椅上, 只轻飘飘看了一眼便迅速移开了目光。
梁其明的眼睛紧紧盯着杨澜桌上的卷纸,片刻后目光上移,对上了一张意外年轻的脸。
“你以前学过算学?“
杨澜站起来, 对他拱手:“学生不才,并未。”
梁其明没再说什么,弯腰将纸张拿在了手中,接着用手转动车轮,来到了另一张桌案前。
纪鑫的卷纸很干净, 空荡荡的页面上只写着两个数字,答案是正确的。
“我数出来的。“他略羞愧的挠了挠头。
梁其明将卷纸反过来,果然看到背面密密麻麻的简笔画。
将两张纸迭在一起, 他推着轮椅再次去到书桌旁。
背着他们,用苍老但依然有力的声音问道:“你们认为,算学可有用?”
杨澜没有直接回答, 暗暗思索着院长这话背后的意义。
本朝极其看重文墨, 多得是出口成章、下笔为诗的文人墨客。科举考试中除了书法,亦是写文章和作诗占到大头。
这年头, 算学并不是主流,只有地位最低层的工匠商贩才会专门修习。
可如今,青山书院的院长将他二人带到住处,就为了让他们答一道算术题?
纪鑫向来心细,见杨澜不说话,也垂着头不做言语。
见状梁其明转过身,不禁笑出声:“今天叫你们过来是我个人的安排,和书院无关,我保证,不管你们在这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不会影响在书院的学习。”
杨澜心里一动。
迎上梁其明温和的眼神,他拱了拱手,说道:“学生见识浅薄,眼界狭窄,只知道会写作会写书才能称之为文人,可是每每观察身边之事,又觉得算学也是不应落下的功课。”
梁其明本就对他感兴趣,听他这么说,追问道:“怎么说?”
“旁的学生没机会见识,只能从自身经历谈起。学生家住柳叶村,昨日归家时,才知道村里遭遇了泥石流,河堤塌陷,农田道路都被冲毁。官府差人看过之后却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站在坍塌的山路上的时候,我就想着要是有能力强的工匠因地制宜,重修挡灾工程,以后是不是就不会遭遇这种事了。”
杨澜这话并不是胡编的,古代没有天灾预报系统,灾后援建也不及时,一场旱涝灾害就可能使一个村庄覆灭,究其根本,除了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家并不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随着他的话,梁其明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像是受到了某种震撼,没想到这番话会从一个第一年来书院的学生口中听到。
杨澜话毕又一拱手:“学生口无遮拦,若是说错了什么,还请院长海涵。“
“你说的很好。”梁其明回过神,看着他的目光欣慰。
纪鑫一句话没说,跟着杨澜走出书房,整个人都是懵的,他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梁其明也没给他机会。
听杨澜说完,梁其明便把他们打发了出来,什么都没说。
“杨澜哥,你说院长此番何意?“
杨澜回头看了一眼,厨房的门紧闭,看不出里面的人在干什么,他抿抿唇:“或许,是给我们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