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沉舟又说:“李小四捡的银子和黄大仙丢的银子数目对不上,所以这并不是黄大仙丢失的银子。按我朝规定,无主的银子要归入国库,所以这二十两银子本官要收缴。”
黄大仙闻言急了,上前两步要说话,却被陆沉舟直接打断。
陆沉舟又说:“至于黄大仙丢的银子,本官会下令使人去寻问,看到底谁捡了。尽量早点帮你追回来。”
黄大仙愣住了,说:“这,这……”
上哪追去?本来就……
陆沉舟充耳不闻,继续道:“另外,本官感念李小四之母品行端正,教子有方。特赏她二十两以作表率。”
说完,他便把手里的红绸手绢包着的二十两银子递给了李小四的母亲。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当着黄大仙的面纷纷叫好。
那黄大仙面红耳赤,可是陆沉舟说的有理有据,他又没办法反驳,只能吃了哑巴亏,跺着脚走了。
众人散去之后,陆沉舟别了镇长,和沈云稚往客栈方向走去。
沈云稚问:“陆沉舟,真的是那个黄大仙在撒谎吗?”
“嗯。”
“你怎么知道呢?”
陆沉舟答道:“那个用来包银子的红绸手绢,我让他们还原打结的时候看了,那个手绢是包住银子之后又打了两个结。”
“但是那个手绢很小,如果里边再放十两银子的话,总共是三十两银子。那么小的手绢如果包了三十两银子,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两个结的。所以黄大仙肯定在撒谎。”
沈云稚蹙眉:“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这么说出来呢?”
陆沉舟沉默了片刻,问:“沈云稚,你觉得目的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什么意思呀?”沈云稚不解。
陆沉舟说:“黄大仙可恶,别人捡了他的钱财后如数奉还,他不仅不感谢,反而还讹诈,该罚。李小四之母品行端正,拾金不昧,教子有方,该赏。”
“一个罚,一个赏,这是目的。如果我直接指出黄大仙撒谎,那他顶多被训斥几句。可是我顺着他的话说,让他无从发作只能认栽。”
“这叫巧立名目,也就是耍花招。用不太正当的手段,达成正当的目的。”
沈云稚看着他不说话。
陆沉舟被他那一双清亮亮的眼睛看得有些心虚,其实按他本来的脾性和作风,应该就是直接指出黄大仙在撒谎,将人训斥一顿了事。
断案一事,讲得是公正不徇私情,他并不会在里面掺杂个人喜恶。
而今天他之所以这么断案,是故意为之,为了给沈云稚上一课。
他避着沈云稚的目光,说:“为君者,有时候也要巧立名目。”
顿了顿,他又说:“只要你觉得目的正当,就别太在意手段和过程。”
沈云稚闻言点点头,思索着,似乎是听了进去。
陆沉舟在心里却想,不对的,这话其实并不对的。他如果是要教导出一位君子,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
但是没办法,他要教导的是一位储君。
想到这,陆沉舟有一种教坏孩子的感觉,突然心情极差,默不作声地走着。
沈云稚敏锐地察觉到陆沉舟心情很低落,但他不知原因,只能乖乖跟在他旁边。
陆沉舟越走越快,心情很差,越来越差。他在想,沈云稚以后当了皇帝,会变成什么样?
心思深沉?冷漠多疑?不择手段?
“陆沉舟……”沈云稚突然喊他。
陆沉舟回头:“嗯?”
沈云稚指着路边卖糖人的小摊儿,说:“我想吃。”
好吧,他想象中的那个帝王的影子还很远很远,现在的储君还只是一个喜欢吃糖的小屁孩儿。
天色渐晚,江边渔火摇曳,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可还是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
陆沉舟教坏孩子咯……
教完又自责,哈哈县令大人好可爱。
感觉一直写的太平淡了,在想要不要加些剧情,县令断案什么的。
第22章 官印丢了
流言在乡间总是走得极快,溪边浣衣的妇人,田间耕作的汉子,村头树下抽旱烟的老人,墙角房根儿处扯闲篇的婆子。
再有男人的酒桌,女人的灶前,到处都是适合流言流窜的场地。
总之,当陆沉舟和沈云稚离开青花镇,赶到下一站也就是永安镇的时候。几乎方圆百里都知道,陆县令带着娈童下乡了。
县令大人和娈童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沈云稚盘腿坐在牛车上吃坚果,吃得脸颊鼓鼓。
他剥了一小把松子,在手心里攒成一小堆给陆沉舟。
陆沉舟接过来,一口吃掉了。
沈云稚又低着头剥松子,问:“再往下面走是哪里呀?”
“永安镇。”
到了江边的永安镇时,正是黄昏,夕阳落于平江之上。几艘渔船经过,江面泛起金色涟漪,浮光跃金。
两人乘着慢悠悠的牛车,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听着渔歌唱晚。
沿江的铺子陆续点上了灯笼,映在江面上,分外好看。
两人在客栈歇下,吃了晚饭,沈云稚喜欢江边刚上岸的鲜鱼,吃了两碗饭,不出所料又撑了。
陆沉舟便和他出门散步,顺便体察民情。
“咦?”沈云稚突然发出困惑的声音,指着路边跪着的一个和他不多年龄的男孩儿,问陆沉舟:“这是在干什么呀?”